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返回首页

北京地铁某线第四合同段土建工程监测及测量实施方案

时间:2013-04-18 23:09来源:未知 作者:监测人 点击:
北京地铁某某线工程起自南四环北侧马家楼,向北沿马家堡西路、菜市口大街、宣武门外大街、宣武门内大街、西单北大街、西四南大街、西四北大街、新街口南大街至新街口,由新街口向西,沿西直门内大街、西直门外大街至首都体育馆后转向北,沿中关村大街至清华西门,之后向
   
 
第五章           、施工动态分析与监控量测技术方案
 
施工过程的动态分析,其主要目的是在施工之前了解车站明挖深基坑与暗挖隧道施工过程中所可能产生地层变位和应力的影响,明确这种影响的大小量级和范围,明确危险可能发生的部位、方式及应采取的施工对策,同时为现场监控量测提供管理基准和依据。
5.1监测项目
根据招标文件、设计资料以及现场实际情况,本标段施工过程中需对场区内及周围环境进行日常的常规监测主要有:地表沉降、地面建筑物沉降、倾斜及裂缝、地下管线沉降、隧道拱顶下沉及水平收敛、桩顶位移、衬砌结构内力、临时支护内力、墙背土压力、地下水位、地中土体垂直位移、地中土体水平位移等。各种观测数据相互印证,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为确保周围建筑物的安全,合理确定施工参数提供依据,达到反馈指导施工的目的。监测项目及仪器详见表3.5.2-1。
5.2监测测点布置
监测测点布置原则为:观测点类型和数量的确定结合本工程性质、地质条件、设计要求、施工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并能全面反映被监测对象的工作状态。
为验证设计数据而设的测点布置在设计中最不利位置和断面上,为结合施工而设计的测点,布置在相同工况下的最先施工部位,其目的是及时反馈信息、指导施工。
 
施工监控量测表                   表5.2-1
监测区段
序号
监测项目
监测目的
1
地表沉降
NA2002全自动电子水准仪、铟钢尺
掌握基坑开挖过程对周围土体、地下管线、钻孔桩和周围建筑物的影响程度及影响范围
2
地下管线沉降
3
围护桩顶垂直位移
4
建筑物沉降
5
建筑物倾斜
Leica1800全站仪、反射片
6
围护桩水平位移
PVC测斜管、Sinco测斜仪
掌握基坑开挖过程对周围土体、围护结构及地下水位的影响
7
围护桩钢筋应力
钢筋计,频率接受仪
8
地下水位
水位孔、水位计
9
水平支撑轴力
轴力计、频率接收仪
了解施工过程支撑受力
10
地表、建筑物、支护结构裂缝
以观测为主
必要时用裂缝仪
掌握裂缝的发生、发展过程分析施工的影响程度
 
1
地表沉降
NA2002精密水准仪、铟钢尺
掌握隧道施工过程对周围土体、地下管线和周围建筑物的影响程度及影响范围
2
地下管线沉降
3
建筑物沉降
4
建筑物倾斜
Leica1800全站仪、反射片
5
隧道拱顶下沉
Leica1800全站仪、反射片
了解隧道施工过程初期支护结构变位规律及大小
6
隧道净空收敛
7
土体分层沉降
SOILINSTR沉降仪,沉降管
掌握隧道施工过程周围土体的变位规律
8
土体水平位移
PVC测斜管、Sinco测斜仪
9
地表、建筑物、支护结构裂缝
以观测为主
必要时用裂缝仪
掌握裂缝的发生、发展过程分析施工的影响程度
 
表面变形测点的位置既要考虑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形特征,又要便于应用仪器进行观测,还要有利于测点的保护。埋测点不能影响和妨碍结构的正常受力,不能削弱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在实施多项内容测试时,各类测点的布置在时间和空间上应有机结合,力求使一个监测部位能同时反映不同的物理变化量,找出内在的联系和变化规律。根据监测方案预先布置好各监测点,以便监测工作开始时,监测元件进入稳定的工作状态。如果测点在施工过程中遭到破坏,应尽快在原来位置或尽量靠近原来位置补设测点,保证该测点观测数据的连续性。盾构区间隧道以洞内、地表、管线和房屋监测为主布点;车站以地表、管线、房屋和基坑变形监测为主布点。
测点布置见图5.2-1~图5.2-3。




5.3 监测方法及监测频率
5.3.1地表沉降及裂缝监测
(1) 地表沉降监测
①监测仪器
NA2002全自动电子水准仪,玻璃钢瓦尺等。
②监测实施方法
a、基点埋设:基点应埋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并且应埋设在视野开阔、通视条件较好的地方;基点数量根据需要埋设,基点要牢固可靠。基点埋设方法示意图如图5.3.1-1所示。
 

图5.3.1-1 基点埋设方法示意图(单位:cm)
 
b、沉降测点埋设:用冲击钻在地表钻孔,然后放入长200~300mm,直径20~30mm的圆头钢筋,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
c、测量方法: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观测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测点读数高差不宜超过0.3mm,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3个,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首次观测应对测点进行连续两次观测,两次高程之差应小于±1.0mm,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d、沉降值计算: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布设导线网,以便进行平差处理,提高观测精度,然后按照测站进行平差,求得各点高程。施工前,由基点通过水准测量测出隆陷观测点的初始高程H0,在施工过程中测出的高程为Hn。则高差△H=Hn-H0即为沉降值。
e、监测频率:对于暗挖区间隧道施工,当开挖面与量测面距离<2B时(B为隧道宽度),1次/天;当开挖面与量测面距离<5B时,1次/2天;当开挖面与量测面距离>5B时,1次/周。对于基坑施工段在施工,初期为1~2次/天,后期1~2次/3天。
数据分析与处理
地表沉降量测随施工进度进行,根据开挖部位、步骤及时监测,并将各沉降测点沉降值绘制成沉降变化曲线图、沉降变化速度、加速度曲线图。
(2) 地表裂缝观测
地表裂缝开展状况的监测通常作为地铁施工影响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采用直接观测的方法,将裂缝进行编号并划出测读位置,必要时可用钢尺测读。监测数量和位置根据现场情况确定。
5.3.2地表建筑沉降、倾斜及裂缝监测
(1) 建筑物沉降监测
①监测仪器
NA2002全自动电子水准仪,玻璃钢瓦尺等。
②监测实施方法
a、测点埋设:在地表下沉的纵向和横向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应进行建筑物下沉及倾斜监测,基点的埋设同地表沉降观测。沉降测点埋设,用冲击钻在建筑物的基础或墙上钻孔,然后放入长直径200~300mm,20~30mm的半圆头弯曲钢筋,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测点的埋设高度应方便观测,对测点应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受到破坏。每幢建筑物上一般布置4个观测点,特别重要的建筑物布置6个测点。测点的布设如图5. 3.2-1所示。
 

图片1
图5. 3.2-1 建筑物沉降监测点示意图
 
b、测量方法:与地表沉降观测同。
c、沉降计算:与地表沉降观测同。
d、观测频率:与地表沉降观测同。
③数据分析与处理
绘制位移—时间曲线散点图,具体分析同地表沉降监测。当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可选取合适的函数进行回归分析。预测最大沉降量。根据所测建筑物倾斜与下沉值,判断建筑物倾斜是否超过安全控制标准及采用的工程措施的可靠性。
(2)建筑物倾斜监测
①监测仪器
Leica1800全站仪,反射膜片。
②监测实施方法
在待测建筑物不同高度(应大于2/3建筑物高度)贴上反射膜片,建立上、下两观测点,并在大于两倍上、下观测点距离的位置建立观测站,采用Leica1800型(1"2mm+2ppm)自动全站仪按国家二级位移观测要求测定待测建筑物上、下观测点的座标值,两次观测座标差值即可计算出该建筑物的倾斜变化量。其观测频率同地表沉降观测。
(3) 建筑物裂缝观测
建筑物的沉降和倾斜必然导致结构构件的应力调整而产生裂缝,裂缝开展状况的监测通常作为施工影响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通常采用直接观测的方法,将裂缝进行编号并划出测读位置,观测裂缝的发生发展过程。必要时通过裂缝观测仪进行裂缝宽度测读。监测数量和位置根据现场情况确定。
5.3.3地下管线沉降监测
①仪器设备
NA2002全自动电子水准仪,玻璃钢瓦尺等。
②监测实施方法
a、测点布置:地下管线测点重点布设在煤气管线、给水管线、污水管线、大型的雨水管及电力方沟上,测点布置时要考虑地下管线与隧道的相对位置关系。有检查井的管线应打开井盖直接将监测点布设到管线上或管线承载体上;无检查井但有开挖条件的管线应开挖暴露管线,将观测点直接布到管线上;无检查井也无开挖条件的管线可在对应的地表埋设间接观测点。管线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可视现场情况,采用抱箍式或套筒式安装。每根监测的管线上最少要有3~5个测点。基点的埋设同地表沉降监测。
b、测量方法:与地表沉降观测同。
c、沉降计算:与地表沉降观测同。
d、观测频率:与地表沉降观测同。
③数据分析与处理
根据施工进度,将各测点变形值绘成管线变形曲线图。即: 绘制位移—时间曲线散点图,据以判定施工措施的有效性;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可选取合适的函数进行回归分析,预测管线的最大沉降量;沿管线沉降槽曲线,判断施工影响范围、最大沉降坡度、最小曲率半径等。
5.3.4地中土体分层垂直位移监测
对土体分层垂直位移的测量可以了解暗挖施工对周围土体的扰动情况,找出变化规律,为决策控制沉降的技术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标段只在暗挖区间隧道的大跨存车段布设地中土体分层垂直位移。
①监测仪器
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地下材料埋入部分,由沉降导管、底盖、沉降磁环组成,二是地面接收仪器—SOILINSTR型分层沉降仪,由测头、测量电缆、接收系统和绕线盘等组成,如图5. 3.4-1所示。

图5. 3.4-1 垂直位移观测孔示意图
 
②监测实施方法
a、测点埋设:原则上布置在有选择性、有代表性的断面上。锚固体为磁式锚环,间距1~2米,钻孔采用地质钻成孔,遇到土质松软的地层,应下套管或水泥护壁;成孔后将导管缓慢地放入孔中,直到最低观测点位置,然后稍拔起套管,在保护管与孔壁之间用膨胀粘土填充;再用专用工具依次将磁式锚环沿导管外壁埋入设计的位置。锚点间用膨胀粘土回填。测管口上盖,再用Ф150的钢套管保护,套管外用砼堆砌并标明孔号及孔口标高。
b、量测及计算:量测时将探头沿管内壁由下而上缓慢提升测尺,当通过测点磁环位置时,蜂鸣器发出声响,此时读取孔口标志(基点)处测尺的读数。
c、观测频率:与地表沉降观测同。
③数据分析与处理
每次量测后应绘制不同深度的位移—历时曲线、孔深—位移关系曲线。当位移速率突然增大时应立即对各种量测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施工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并及时采取保证施工安全的对策。
5.3.5基坑围护桩及地中土体水平位移监测
监测土体水平位移可掌握土体的运动规律及预测对地面的影响,据以研究减小施工扰动的施工措施,以保护地面建筑物和地下管线。
①监测仪器
SINCO水平测斜仪,PVC测斜管。
②监测实施方法
a、测点埋设:对于基坑围护桩测斜孔,在浇灌混凝土前安装测斜管。对于地中土体测斜孔,先用地质钻成孔,孔径应等于或大于89mm。然后将预先将连接好的测斜管放入孔中。管底应埋置在预计发生倾斜部位的之下,一般管底标高低于隧道底部标高2~3m,测斜管应竖直,管内其中一沟槽位置与隧道轴线垂直。
b、量测与计算:测试时,联接测头和测斜仪,检查密封装置,电池充电量,仪器是否工作正常。将测头放入测斜管,测试应从孔底开始,自下而上沿导管全长每一个测段固定位置测读一次,测段长度为1m,每个测段测试一次读数后,将测头提转180°,插入同一对导槽重复测试,两次读数应接近,符号相反,取数字平均值,作为该次监测值。在基坑开挖前,以连续三次测试无明显差异读数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应在正式测读前5天以前安装完毕,并在3~5天内重复测量3次以上,当测斜稳定之后,开始正式测量工作。首先测试时沿预先埋好的测斜管沿垂直于隧道轴线方向(A向)导槽(自下而上每隔一米(或0.5m)测读一次直至孔口,得各测点位置上读数Ai(+)、Ai(-),其中“+”向与“-”向为探头绕导管轴旋转180°位置。然后以同样方法测平行隧道轴线方向的位移。
c、观测频率:与地表沉降观测同。
③数据分析与处理
每次量测后应绘制位移—历时曲线,孔深—位移曲线。当水平位移速率突然过分增大是一种报警信号,收到报警信号后,应立即对各种量测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施工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并及时采取保证施工安全的对策。
5.3.6地下水位观测
①监测仪器
电测水位计、PVC塑料管、电缆线。
②监测实施方法
a、测点埋设:测点用地质钻钻孔,孔深应根据要求而定(以保证施工期产生的水位降低能以测出)。测管用Φ100mm的PVC塑料管作测管,水位线以下至隔水层间安装相同直径的滤管,滤管外裹上滤布,用胶带纸固定在滤管上,孔底布设0.5~1.0m深的沉淀管,测管的连接用锚枪施作锚钉固定。测孔的安装应确保测出施工期间水位的降低。
b、量测及计算:通过水准测量测出孔口标高H,将探头沿孔套管缓慢放下,当测头接触水面时,蜂鸣器响,读取测尺读数ai,则地下水位标高HWi=H-ai。则两次观测地下水位标高之差△HW=HWi –HWi-1,即水位的升降数值。
c、测试频率:从降水开始,观测时间分别采用30min、1h、4h、8h、12h以后24h观测1~2次,直到降水工程结束。开始施工后,正常监测地下水位变化情况,暗挖隧道在掌子面到达前1次/2天,掌子面到达时1~2次/天;掌子面通过后1次/2天;基坑施工段在施工初期为1~2次/天,后期1~2次/3天。
③数据分析与处理
根据水位变化值绘制水位-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以及水位随施工的变化曲线图。
隧道拱顶沉降、水平收敛及管片结构裂缝监测
5.3.7隧道拱顶沉降及水平收敛监测
①测量仪器
Leica1800全站仪、Leica反射片。
②监测实施方法
a、基点及测点埋设:基点埋设在受施工扰动的范围以外的结构物上。测点布设在管片上的设计位置,测点为长10cm的角钢,用膨胀螺栓固定在衬砌表面上,反射片(40×40mm)附在角钢上。观测点埋设如图5. 3.7-1所示。
b、测量方法:三维解析法。
c、量测及计算:如图5. 3.7-2所示在物体上任意取一点A。假设:仪器中心点O的坐标(x0,y0,z0)(由自由设站法测得),设全站仪测得距A点平距SA、方位角αA、高差ΔH,则A的坐标为:xA=x0+SASinαA ,yA=y0+SACosαA ,zA=z0+ΔH 。每次测量后计算出测点的坐标,再计算出测点的三维空间变形的大小。

                                                                                          图5. 3.7-1 变形观测点埋设示意图

         图5. 3.7-2 三维解析示意图
         
d、监测频率:开挖面距离量测面<2B时,1次/天;开挖面距离量测面<5B时,1次/2天;开挖面距离量测面>5B时,1次/周。在拆除临时支撑时应加强监控量测,量测频率为1次/小时。
③数据分析与处理
根据变形值绘制变形—时间曲线图和变形—开挖距离的曲线变化图,在隧道横断面图上按不同的施工阶段,以一定的比例把变形值点画在分布位置上,并以连线的形式将各点连接起来,成为隧道支护变形分布形态图。并与设计计算值进行比较,验证设计结构形式的合理性。
(2) 管片结构裂缝观测
裂缝开展状况的监测通常采用直接观测的方法,并将裂缝进行编号划出测读位置,必要时通过裂缝观测仪进行裂缝宽度测读。监测数量和位置根据现场情况确定。
5.3.8桩顶沉降监测
①仪器设备
采用NA2002全自动电子水准仪和铟钢尺。
②监测实施方法
a、测点布设:在基坑两侧的桩顶埋设沉降观测点。
b、量测与计算:与地表沉降监测方法同。
c、测试频率:开挖距量测断面前后0~2B时1~2次/天;必要时进行24小时跟踪监测,暂定为1次/8小时,2~3B时1次/天,3~5B时1次/周,>5B时1次/月(B为隧道开挖跨度),实施监测时可根据施工条件和沉降情况增加观测次数,随时将地表观测通息报告给施工人员。
5.3.9水平支撑轴力
①仪器设备
轴力计及钢弦式频率仪。
②监测实施方法
a、测点布设:在基坑的每个监测主断面上,在每道支撑与围护结构布设测试仪器。
b、测试频率:在基坑开挖阶段1次/1~2天;之后1~2次/周,直到稳定为止。
③数据分析与处理
量测所得水平支撑轴力的数值绘成应力变化曲线,及时报主管工程师。
注意事项:轴力计的量程需要满足设计轴力的要求。在需要埋设轴力计的钢支撑架设前,将轴力计焊接在支撑的非加力端的中心,在轴力计与钢围囹、钢支撑之间要垫设钢板,以免轴力过大使围囹变形,导致支撑失去作用。支撑加力后,即可进行监测。
5.3.10桩结构钢筋应力
①仪器设备
钢筋计及钢弦式频率仪。
②监测实施方法
a、测点布设:钢筋计直接布置在钢筋陇的主筋上。
b、测试频率:在埋设初期1次/天;10天后1次/2天;1个月后1次/周。
③数据分析与处理
量测所得钢筋轴力的数值绘成轴力、应力变化曲线。
注意事项:安装时应注意尽可能使钢筋计处于不受力状态,特别不应处于受弯状态,将钢筋计的导线逐段捆在临近钢筋上,引到外露的测试匣中,灌砼后,检查钢筋计的电阻值和绝缘情况,做好引出线和测试匣的保护措施。
5.4 监测控制标准、警戒值
5.4.1监测控制标准
监控量测管理基准值是根据有关规范、规程、计算资料及类似工程经验制定的。对于不同的监测对象和不同的监测内容有不同的监测控制标准,分别采用如下标准:
地表沉降控制标准:一般地段地表沉降允许值为30mm,重点地段地表沉降允许值为15mm。
(2) 建筑物沉降控制标准
桩基础建筑物允许最大沉降值不应大于10mm;天然地基建筑物允许最大沉降值不应大于30mm。对于重要建(构)筑物或建(构)筑物本身设计有缺陷、既有变形以及结构本身的附加应力等因素,应重点观测并提高控制标准。
(3) 建筑物倾斜控制标准
建筑物允许沉降差控制标准如下表所示。多层和高层建筑物的地基倾斜变形允许值如表5.4-1所示。
建筑物允许沉降差控制标准             表5.4-1
变 形 特 征
地 基 变 形 允 许 值
中、低压缩性土
高压缩性土
砌体承重结构基础的局部倾斜
0.002
0.003
工民建柱间沉降差:
1.框架结构
2.砖石墙填充的边排柱
 
0.002L
0.007L
 
0.003L
0.01L
注:表中L为柱中心距,单位:米。
(4) 地下管线及地面控制标准
煤气管线的沉降或水平位移均不得超过10mm,每天发展不得超过2mm;自来水管线的沉降或水平位移均不得超过30mm,每天发展不得超过5mm。承插式接头的铸铁水管、钢筋砼水管两个接头之间的局部倾斜值不应大于0.0025,采用焊接接头的水管两个接头之间的局部倾斜值不应大于0.006,采用焊接接头的煤气管两个接头之间的局部倾斜值不大于0.002。相应的道路沉降按上述相应管线的标准进行控制。
(5) 隧道拱顶位移及收敛控制标准
隧道拱顶沉降控制值为50mm。隧道施工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停工,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a)量测数据有不断增大的趋势;(b)支护结构变形过大或出现明显的受力裂缝且不断发展;(c) 时态曲线长时间没有变缓趋势。
(6) 地下水位变化控制值
受监测、监控的建(构)筑物场地的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宜控制在5.0m内,但最终须以建(构)筑物的变形控制值来控制。本工程隧道施工,地下水位应控制在开挖面以下0.5m,量测预警值为开挖面以下0.2m。
为了尽快了解本工程隧道最终稳定的位移值,在施工初期,选择有代表性的断面进行持续量测。对量测结果作回归分析,求出回归方程,进行相关分析和预测,推算出最终位移值,并与规范允许值相比较,然后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本工程的监控量测控制值。
5.4.2 警戒值
当监测数据达到管理基准值的70%时,定为警戒值,应加强监测频率。当监测数据达到或超过管理基准值时,应立即停止施工,修正支护参数后方能继续施工。
在信息化施工中,监测后应及时对各种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判断监测对象的稳定性,并及时反馈到施工中去指导施工。以《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则》(TBJ108-92)的Ⅲ级管理制度作为监测管理方式。根据上述监测管理基准,可选择监测频率:一般在Ⅲ级管理阶段监测频率可适当放大一些;在Ⅱ级管理阶段则应注意加密监测次数;在Ⅰ级管理阶则应密切关注,加强监测,监测频率可达到1~2次/天或更多。
 
                    监测管理表               表5.4-2
管理等级
管理位移
施工状态
U0<Un/3
可正常施工
Un/3≤U0≤Un2/3
应注意,并加强监测
U0>Un2/3
应采取加强支护等措施
注:U0—实测位移值;Un—允许位移值 Un的取值,即监测控制标准。
 
位移管理基准值在地下工程安全监控中有广泛应用,但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对地下工程而言,位移指标本身的物理意义不够明确,主要是位移指标与洞径、埋深、支护、施工等影响因素关系未能很好解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不多见,因而位移控制指标的制定和应用必须同时考虑以上各种因素,并尽可能同时配合使用位移速率控制指标。
与位移相比,位移速率控制指标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它反映了地层随时间变化的变形效应,在位移V=0 条件下,洞室围岩趋于稳定,反之,V=C(常数)或不断增大,则说明地层处于等速或加速流变状态,洞室是不稳定的,因此位移速率控制指标是洞室失稳的充分条件,在安全预报中,较位移指标有更直观和明确的控制意义。
盾构掘进地表环境监测报警值:
(a)地表最大隆沉量范围+10mm~-30mm,速率≤2~3mm/12h;盾构出洞及穿越民房时控制在±10mm范围内。
(b)刚性管线的允许张开值D≤6mm,因此,管线的局部最大沉降量≤10mm,变化速率≥3mm/24小时;管线最大沉降量>8mm时要报警。
(c)建筑物沉降警戒值为±10mm,日报警值为±2mm,房屋倾斜报警值为1/500。
(d)隧道内累计沉降报警值为±30mm,单次沉降报警值为±5mm。
3.5.2.5监控量测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
监控量测资料均由计算机进行处理与管理,当取得各种监测资料后,能及时进行处理,绘制各种类型的表格及曲线图,对监测结果进行回归分析,预测最终位移值,预测结构物的安全性,确定工程技术措施。因此,对每一测点的监测结果要根据管理基准和位移变化速率(mm)/d等综合判断结构和建筑物的安全状况,并编写周、月汇总报表,及时反馈指导施工,调整施工参数,达到安全、快速、高效施工之目的。
取得各种监测资料后,需及时进行处理,排除仪器、读数等操作过程中的失误,剔除和识别各种粗大、偶然和系统误差,避免漏测和错测,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采用计算机进行监控量测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定性分析工作。数据处理方法为:
(1) 数据整理
把原始数据通过一定的方法,如按大小的排序用频率分布的形式把一组数据分布情况显示出来,进行数据的数字特征值计算,离群数据的取舍。
(2) 插值法
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函数近似的方法,求得符合测量规律而又未实测到的数据。
(3)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监测结果进行回归分析
寻找一种能够较好反映监测数据变化规律和趋势的函数关系式,对下一阶段的监测物理量进行预测,防患于未然。如预测最终位移值,预测结构物的安全性,并据此确定工程技术措施等。因此,对每一测点的监测结果要根据管理基准和位移变化速率(mm)/d等综合判断结构和建筑物的安全状况,并编写周、月汇总报表,及时反馈指导施工,调整施工参数,达到安全、快速、高效施工之目的。
根据我单位修建城市地铁时施工监测的成功经验,将允许值的三分之二作为警告值,允许值的三分之一作为基准值,将警告值和允许值之间称为警告范围,实测值落在此范围,应提出警告,说明需商讨和采取施工对策,预防最终位移值超限,警告值和基准值之间称为注意范围,实测值落在基准值以下,说明隧道和围岩是稳定的。
监测资料的反馈程序见图5.4.2-1,监测信息反馈流程见图5.4.2-2。
 


图5.4.2-1 监测资料反馈管理程序图
图5.4.2-2 监测信息管理流程图
 
 
 
 
 
顶一下
(8)
66.7%
踩一下
(4)
33.3%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监测人 查看详细资料 发表文章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23-04-07 19:04
推荐内容
精彩推荐
精彩推荐

关于本站|免责声明|广告服务|网站地图|网站搜索|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SS订阅

Copyright © 2008-2018 www.jianceren.cn All Rights Reserved
监测人 www.jianceren.cn 安全监测行业最大的门户网站
稿件联系E-mail: admin@jianceren.cn 广告联系:QQ:32334427[请详细说明来意] 电话:13687374912【非诚勿扰】
免责声明:所有论文及相关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或者来源于会员的共享,监测人网站只是一个资源共享和交流的非盈利平台。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批评与指出   湘ICP备14001333号-1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1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