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数据采集
断面测点布置好后即可通过各种监控量测仪表进行数据的采集工作。现场数据采集工作应有两名专职人员负责,测取的读数记录在预先设计好的原始记录表中,每个数据至少测读两次,同时记录下当时的施工情况,还要监控量测断面距掌子面的距离,及本次监控量测的具体日期和时间,最后原始记录表中要有两名测试人员的签名。每次采集的数据,测试人员要立即交数据处理员输入计算机进行初步分析处理。为了满足分析数据的需要,参考规范中的要求,采集数据的频率如下表8所示。
表8 监测频率
测试项目类别 |
序号 |
量测项目 |
监测频率 |
|||
1~15天 |
16天~1个月 |
1~3个月 |
3个月以后 |
|||
必 测 |
1 |
地质及支护状况观察描述 |
每次爆破后、支护结构施做完成后进行 |
|||
2 |
拱顶下沉 |
1~2次/天 |
1次/2天 |
2次/周 |
2次/月 |
|
3 |
净空收敛 |
2次/天 |
1次/2天 |
2次/周 |
3次/月 |
|
选 测 |
4 |
浅埋段地表沉降 |
1~2次/天 |
1次/2天 |
2次/周 |
3次/月 |
5 |
围岩压力(包括围岩与初支之间、初支与二衬之间) |
1次/天 |
1次/2天 |
2次/周 |
3次/月 |
|
6 |
衬砌应力 |
1次/天 |
1次/2天 |
2次/周 |
3次/月 |
|
10 |
钢支撑内力 |
1次/天 |
1次/2天 |
2次/周 |
3次/月 |
8.2、实测资料的整理
①详细的观测记录、观测时的环境、开挖情况是资料整理的基础,应与成果报告同时提供。
③对各物理量值按各类仪器的工作特征,埋设情况进行修正。
④绘制各量值与时间、空间的关系曲线。
8.3、实测资料分析、信息反馈与预报
根据量测情况,按月提交监控量测阶段报告,如遇量测数据异常及险情,以紧急报告或异常报告的形式向业主、监理、设计、施工等有关单位通报,同时在施工现场及时将量测信息反馈到施工过程中去,指导施工。
在复杂多变的隧道施工条件下,如何进行准确的信息反馈是本项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信息反馈综合分析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力学计算法
支护系统是确保隧道施工安全与进度的关键。可以通过力学计算来调整和确定支护系统。力学计算所需的输入数据则根据现场量测数据来推算。
(2)经验法
此法也是建立在现场量测的基础之上的;其核心是根据经验建立一些判断标准来直接根据量测结果或回归分析数据来判断围岩的稳定性和支护系统的工作状态。在施工监测过程中,数据“异常”现象的出现可以作为调整支护参数和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措施的依据。何为“异常”,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工程条件(例如围岩地层、埋深、隧道断面、支护、施工方法等)建立一些根据量测数据对围岩稳定性和支护系统的工作条件进行判断的准则:
l 根据围岩(或净空变化)量值或预计最终位移值与位移临界值对比来判断。位移临界值的确定需根据具体工程具体确定。预测最大位移值不大于下表所列极限相对位移值的2/3,可以认为初期支护已达到基本稳定:
围岩级别 |
埋 深(m) |
||
≤50 |
50~300 |
300~500 |
|
拱 脚 水 平 相 对 净 空 变 化 |
|||
Ⅴ |
0.2~0.5 |
0.4~2.0 |
1.8~3.0 |
Ⅳ |
0.1~0.3 |
0.2~0.8 |
0.7~1.2 |
Ⅲ |
0.03~0.1 |
0.08~0.4 |
0.3~0.6 |
拱 顶 相 对 下 沉 |
|||
Ⅴ |
0.08~0.16 |
0.14~1.10 |
0.8~1.4 |
Ⅳ |
0.06~0.1 |
0.08~0.4 |
0.3~0.8 |
Ⅲ |
0.03~0.06 |
0.04~0.15 |
0.12~0.3 |
l 根据位移变化速率来判断:
当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速度大于10~20mm/d时,表明围岩处于急剧变形状态; 当变化速度小于
l根据 位移-时间曲线来判断:
根据现场量测的位移-时间曲线进行如下判断:
这样,根据量测结果就可以按下表所列变形等级来指导施工(表7)。
表7 围岩变形管理等级
管理等级 |
管理位移 |
施工状态 |
Ⅲ |
U<U0/3 |
可正常施工 |
Ⅱ |
U0/3≤U≤2U0/3 |
应加强支护 |
Ⅰ |
U>2U0/3 |
应采取特殊措施 |
注:U为实测位移值;U0为最大允许位移值。
⑴ 各测试项目的位移速率明显收敛,围岩基本稳定;
⑵ 已产生的各项位移已达预计总位移量的80%-90%;
⑶ 周边位移速率小于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