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桥大道跨京广铁路桥是武汉大道关键性控制工程。它的难度被喻为是动车头上“走钢丝”。
金桥大道跨京广铁路桥 “一步”跨越武广高速、京广和合武铁路等12条铁路线。上面是近8000平方米的繁忙“工地”,中间是2.75万伏的高压线网,下面是每天要经过的326趟火车,高峰时3~4分钟就一趟,其施工难度绝不亚于任何一座跨长江的大桥。
整个斜拉桥全长260米,塔高101.7米,桥面配装斜拉索,主跨138米,其“块头”在全国同类“陆地斜拉桥”中首屈一指。桥梁桥面不等宽,最窄处只有39米,最宽处51米,系国内首创“双不对称”陆地斜拉桥。
施工中若有碎石、螺丝钉一旦落下,撞击高速列车,就可能导致列车倾覆。施工方大桥局专门制定了“三重保险”措施:在铁路高压线上方,搭起一座“移动式”防护棚,宽56米,长19米,用钢板焊成,“连灰都掉不下去”。每施工一段,防护棚就向前滑移一段。第二层,防护棚底部涂上绝缘层,避免触电。防护棚上方还采用吊篮——集装箱式的封闭吊篮,每个侧面都有3米高防护板,“接”住任何施工杂物掉落。
自去年6月金桥大道高架桥开工,不断掉交通是它面临的第一难题。金桥大道是我市通往后湖的三大主干道之一,每天后湖地区几十万人口出行“挤”在三条主干道上,断掉金桥大道,出行面临瘫痪。
按最初的建桥方案,必须断掉金桥大道交通。斜拉桥单塔为“A”字造型,“A”塔底部一道连接两“脚”的横梁,需建在地下8米深处,是一个巨大的矩形体。地产集团介绍,要建成这道梁,金桥大道至少得封闭180天。
经过地产集团组织设计方与施工方反复讨论修改,变“A”字塔原来叉开站立为“直腿站立”,取消了主塔脚端的横梁,将横梁改到上部,结构安全不受影响,又无需中断交通。
武汉大道竹叶山立交桥
今日我市三大快速路通车。武汉城市中心区的时空重新改写——二环线武汉段与武汉大道金桥段通车,从武昌中心区武珞路走二环线横穿汉口直抵汉阳境内,只要30分钟。从武昌双湖桥到天河机场,不超过45分钟。从汉口香港路过长江隧道到武昌沙湖大道端头的东湖边,也就十几分钟。
加上本月初通车的白沙洲大道,我市首批竣工的四条快速路全部采用BT方式建设。四大BT项目的“甲方”地产集团介绍,“采用BT模式,我市在两年半投资过百亿,建成四大工程 ,向武汉市民奉献了27公里城市快速路。”
四大BT工程汇聚了各种“挑战”:武汉大道竹叶山立交,“变阵”14种交通围挡来保证交通,被喻作“城市心脏上搭桥”;金桥大道跨铁路桥,边施工,边保证下面12条京广等铁路线的通畅,人称在“喉咙管开刀”;环线汉口站前下穿通道,开挖14米深,30米宽,还要不割断交通,形同“开膛破肚”。白沙洲大道脚下“潜伏”着一个溶洞带,桩打到岩层深及百米,道是“扎稳底盘”。中北路高架桥“脚下”设计有布置地铁4号线、跨河桥、高架桥,自下而上宛如“叠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