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上海地铁利用春节假期,对4号线海伦路站区段进行了封站大修,以控制地铁运营中出现的沉降问题。有网友玩笑称,在上海的软土质中修建地铁如同“豆腐里打洞”,自然会出问题。那么和上海有着相似地质的苏州,在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和运营过程会不会也同样存在问题呢?不少市民提到“沉降”两字都有些心慌慌。对此,苏州大学轨道交通学院的陈甦教授表示,沉降的发生不可避免,但苏州的轨道交通监控无时不刻不在进行,市民无须担心。
轨交差异沉降,要求控制在1厘米
记者在网络上查到,关于“沉降”的名词解释有多种。在岩石力学、土力学等方面的解释为:岩体、土体地基或结构物的垂直变形。陈甦教授说,无论是桥梁还是楼房建设,任何建筑物都会有沉降发生,只是不同建筑物对沉降的控制要求不同。以轨道交通为例,轨交是在两条固定的铁轨上运行,对差异沉降的要求也比较高,要求控制在1厘米。目前,苏州的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就是按照这个标准来。
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全长25.739Km,全线共设24个车站。线路西起天平山脚下的天平车辆段,东到工业园区钟南街站,全线都在地下12米至15米的深度运行,那长距离的地下运行会不会给沉降带来更多机会呢?对此陈甦表示,苏州这个土层基本不会出现大问题,“起始点木渎站背靠大山,土层比较结实,古城区是沙层,也没问题。如果可能发生沉降或许在园区会有点小问题。”
苏州轨交根据土层分布,采取了加固措施,并长期监测
为此,对于苏州轨道交通的监测一直在进行中。陈甦说,施工之初就研究了土层分布。进行了软土低级的加固措施,如加入混凝土的搅拌桩等。另外,监测还包括设计、施工和运营。从一开始,任何一个标段都进行了随时随地的监测,并将这些监控反馈给设计部门和施工部门,以便他们进行适当的调整。另外,监测还包括距离在50米以内的可能会对轨交造成影响的建筑等。
陈甦告诉记者,从监测结果来看,1号线目前都很正常,整体都在可控范围之内,不会出现大问题。而在轨交1号线正式运营以后,也必将进行这样长期的监测。
另外,记者还了解到,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在施工中,率先采用新型同步注浆材料——准厚浆的盾构区间,这种材料可以让地体沉降基本控制在10毫米以内,使盾构机顺利穿越京杭大运河,对沿线周边建筑物及主要管线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背景新闻
上海地铁建设“豆腐里打洞”
日前,浦东陆家嘴地区发生地面开裂,将地质沉降问题再度摆到了人们面前。而就在不久前,上海地铁利用春节假期,对4号线海伦路站区段进行了封站大修,以控制地铁运营中出现的沉降。
由于地质原因,上海地铁部门去年监测到4号线海伦路站发生了不均衡沉降,为确保安全,地铁部门决定在春节客流低谷期对其进行全面大修来摆脱了不均衡沉降超限的危险。
(据东方网)
相关新闻
杭州地铁附近大面积塌陷
建设方称与地铁无关
杭州地铁一号线终点站附近出现了大面积塌陷。
2月27日杭州地铁1号线出口不足10米、杭州九堡客运中心100米处的胜稼路在修补后再次出现大面积坍塌,距离上次坍塌一天后,塌陷面积还在延伸。
由于距离杭州地铁一号线终点站附近不足10米,民众很快联想到塌陷是否涉及杭州地铁集团。
不过,杭州地铁集团随即发出公告辟谣与地铁无关,指出:塌陷道路下方并无地铁隧道经过,道路附近的地铁1号线客运中心站也已于2010年5月完工。沉降是由于道路下方污水管发生错位,导致水土流失引起。
(据中国新闻网)
沉降祸首是超采地下水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地面沉降,包括美国、中国、日本、墨西哥、意大利、泰国、英国、俄罗斯、德国、南非等。
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于广明教授认为,人为因素导致地面沉降主要包括三种:
1.地下矿产资源开采,如地下水、石油、天然气、煤炭、矿石等资源的开采,引起地面沉降。
2.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如铁路等,引起地面沉降。
3.地表大面积荷载增加,如地表出现了大量密集建筑群、桥梁等交通设施及运输荷载的影响等。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杨明松认为,由地质构造引起的地面沉降是正常现象,导致城市地面沉降的罪魁祸首则是地下水的超量开采。据目前监测资料来看,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平原大部分区域地面沉降与超采地下水有很大关系。
中国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规划
中国已经有20多个省份发生了地面沉降问题,其中,长三角、华北平原、汾渭盆地是中国三个主要的沉降区。地面沉降的罪魁祸首是人为因素。地面沉降研究专家认为,进行相关立法会对地面沉降防治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2月20日,《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获得国务院批准,成为中国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规划。《规划》的重点任务主要涉及地下水资源管理和地面沉降区监测、防控。《规划》指出要加强在重点沉降地区划定地下水开发红线、实施地下水治理工程。到2015年要初步建立主要地面沉降区监测网络,2020年完成全国地面沉降调查,并建立全国监测网络,使地面沉降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