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返回首页

桥梁健康监测的现状与进展

时间:2010-11-20 11:00来源:监测人 作者:监测人 点击:
桥梁健康监测的基本内涵是通过对桥梁结构状态的监控与评估,从而为桥梁工程在特殊气候、交通条件下或运营状况严重异常时发出预警信号,为桥梁维护、维修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导。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桥梁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桥梁健康监测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但受检测、监测手段比较落后的限制,在应用上一直未得到推广和重视。近年来随着大跨径桥梁的轻柔化及形式与功能的复杂化,对已建成的桥梁采用有效的手段监测和评定健康状况、维修和控制损伤,对新建的桥梁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建立长期的安全健康监测、振动和损伤控制系统,已成为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工程界的研究热点。许多国家都在一些已建和在建的大跨桥梁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丹麦曾对总长1726mFaroe跨海斜拉桥进行施工阶段及通车首年的监测,另外,他们在主跨1624mGreat Belt East悬索桥上也开始了相关的尝试;泰国与韩国目前也已开始在重要桥梁上安装永久性的实时结构整体与安全性报警设备;香港的青马大桥、内地的虎门大桥、徐浦大桥、江阴大桥、东海大桥等在施工阶段也已开始传感器的安装,以备将来运营期间的实时监测;在重庆地区,通过集群式监测系统,已将长江上的10座特大桥纳入长期健康监测系统;从2005年底开始,重庆交通大学(原重庆交通学院)牵头承担了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重大项目——“大跨径桥梁监测、加固及养护成套技术研究”,重点开展了连续梁及连续刚构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四种桥型的长期健康监测与维修加固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技术进步。这些健康监测技术的成功开发与应用将起到确保桥梁安全运营、延长桥梁使用寿命的作用。同时通过早期桥梁病害的发现能大大节约桥梁的维修费用,可以避免最终频繁大修关闭交通所引起的重大损失。

桥梁健康监测的基本内涵是通过对桥梁结构状态的监控与评估,从而为桥梁工程在特殊气候、交通条件下或运营状况严重异常时发出预警信号,为桥梁维护、维修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导。根据目前国内外最新的发展,现代桥梁健康监测诊断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3个方面:结构损伤状态的识别、定位与标定;有损桥梁结构的功能定量评估;有损桥梁结构的使用风险趋势预测。由于运营中的桥梁结构及其环境所获得信息不仅是理论研究和实验室调查的补充,而且可以提供有关结构行为与环境规律的最真实的信息,因此桥梁健康监测带来的将不仅是监测系统和某种特定桥梁设计的反思,它还可能并成为桥梁研究的现场实验室。

20年来,运用整体健康监测对桥梁结构进行系统化检查与评估的研究工作已有很大发展。目前现代桥梁健康诊断试验与研究中取得的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车重、车速及支承对桥梁模态参数的影响方面有深入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可以证明用环境振动法进行桥梁自动检测的可行性。

2、人们对桥梁健康监测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新建桥梁安装桥梁健康监测系统不但用于运营阶段桥梁状态的监测,而且从施工控制开始完整、连续的记录结构的各种变化信息。

3、监测内容全面完整。不仅对结构本身的状态和行为(如应力、位移、加速度、动力特性等)进行监测,而且还对环境条件(如风、地震、温度、车辆荷载等)的记录监测和分析。

4监测仪器设备多元化、先进化。资金条件允许下,很多监测系统都采用当时较先进的仪器,现在较为先进的仪器有光纤传感器和 GPS 等。

5、监测系统本身的整体功能在不断完善。大部分监测系统都快速大量的信息采集与传输通讯能力,有的还实现了通过计算机网络远程传输和控制、分析、诊断功能。

6、开发了各种基于频率、振型、模态曲率、模态应变等改变量的损伤识别定位技术,在处理方法上探寻了 MAC(模态保证准则)法、COMAC(坐标模态保证准则)法、柔度矩阵法、矩阵振动修正法、非线性迭代法及神经网络法等。

对结构整体监测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利用基于环境结构振动特性或响应的变化进行损伤识别的技术。结构在各种激励下的动力响应是其整体状态的一种量度,当结构的质量、刚度和阻尼特性因结构损伤(质量退化)而发生任何变化其 振动响应也将发生变化,而这一变化可以通过振动测试方法测得。利用振动实验分析进行结构安全监测正是基于这一原理。

大跨度桥梁(实际上包括土木工程中的所有大型结构在内)健康监测及状态评估技术的研究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多学科的进一步交叉与发展,特别是大型桥梁的动力测试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前面探讨的基于环境结构振动特性或响应的变化进行损伤识别技术的出现为最终实现这一目标展现了美好的前景,而推动这一技术在实践中真正的应用,基本实现大型桥梁健康监测(长期、定时、自动、经济、不妨碍交通)的要求,尚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此项技术的最终成功应用,其在结构安全、可靠(对地震,强风等强烈自然灾害后结构的状态进行快速和有效的评估,为维修决策提供依据),延长结构使用寿命(提早发现不定时的损伤累积,为有效遏制事态严重化提供保障)和科学探索(揭示结构在自然环境中真实的结构响应以验证现有桥梁理论)等方面将产生重大的技术变革。

顶一下
(1)
50%
踩一下
(1)
5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监测人 查看详细资料 发表文章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23-04-07 19:04
推荐内容
精彩推荐
精彩推荐

关于本站|免责声明|广告服务|网站地图|网站搜索|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SS订阅

Copyright © 2008-2018 www.jianceren.cn All Rights Reserved
监测人 www.jianceren.cn 安全监测行业最大的门户网站
稿件联系E-mail: admin@jianceren.cn 广告联系:QQ:32334427[请详细说明来意] 电话:13687374912【非诚勿扰】
免责声明:所有论文及相关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或者来源于会员的共享,监测人网站只是一个资源共享和交流的非盈利平台。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批评与指出   湘ICP备14001333号-1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1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