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前兆现象
地震和刮风下雨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它来临之前是有前兆的,特别是强烈地震,在孕育过程中总会引起地下和地上各种物理及化学变化,给人们提供信息。我们把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相关联的现象称之为地震前兆(Seismic precursor)现象。
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早就开始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并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地震前兆的记载。如古书《隆德县志》上就记载了古人总结的六种地震前兆现象,称为"地震六端",对地震前的天气异常,海啸、地光、地震云等前兆都作了精辟的概括。
"地震六端":
①井水本湛静无波,倏忽挥如墨汁,泥渣上浮,势必地震;
②池沼之水,风吹成荇交萦,无端泡沫上腾,若沸煎茶,势必地震;
③海面遇雨,波浪高涌,奔腾洴汹,此常情;若日晴和,台飓不作,海水忽然绕起,汹涌异常,势必地震;
④夜半晦黑,天忽开朗,光明照耀,光异日中,势必地震;
⑤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蜿入长蛇,横亘空际,久而不散,势必地震;
⑥时置盛夏,酷热蒸腾,挥汗如雨,蓦觉清凉,如受冰雪,冷气袭人,肌为之粟,势必地震。
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表明,地震之前确实存在多种多样的前兆现象。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已在100多次中强以上地震前记录到2000多条前兆现象。
由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很复杂的自然现象,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将会出现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大地测量学、地球化学乃至生物学、气象学等多学科领域中的各种前兆现象,即地震前兆具有丰富,多样和综合的特点。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1)地震活动异常;(2)地震波速度变化;(3)地壳变形;(4)地下水异常变化;(5)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分的变化;(6)地应力变化;(7)地电变化;(8)地磁变化;(9)重力异常;(10)动物异常;(11)地声;(12)地光;(13)地温异常等等。
通常根据人的感官所能觉察的情况把这些前兆现象分为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两大类。
地声与地光 —— 大地震前大自然向我们发出的警报。1966年苏联塔什干发生地震前,一位工程师“听到左方传来发动机隆隆的响声,同时闪现出耀眼的白光,晃得睁不开眼,持续了4.4秒种,接着地震来了,差点把他摔倒在地上。地震过后,光也就暗下来了。”
地声。在地震前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人们习惯称之为“地声”。如
根据地声的特点,能大致判断地震的大小和震中的方向。一般说,如果声音越大,声调越沉闷,那么地震也越大;反之,地震就较小。当听到地声时,大地震可能很快就要发生了。
地光。指大地震时人们用肉眼观察到的天空发光的现象。地光的颜色很多,有红、黄、蓝、白、紫等,以白里发蓝的为多;其形状不一,有的呈片状或球伏,也有是电火花似的。 地光在空中持续的时间一般为几秒到数分钟之间,很短,瞬时即逝。地光在地表上空的高度一般为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如
地光发生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地震前地电和地磁异常,使大气粒子放电发光所致;也有人认为是放射性物质的射气流从地下的裂缝中射出,在低空引起大气电离,因而发光。尽管原因还没有彻底清楚,但由于地光有时出现在大震之前,因此它是临震前的一种前兆现象,可以用来进行临震预报。
地下水异常。指由构造应力作用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升降、泉水流量变化、水质和水温变化、水中气体浓度变化,以及通过包气带逸出等地下水、气异常现象的总称(图6.6)。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如:1970年1月云南玉溪大地震前,在极度震区,有一口甜水井,不仅水位急剧下降,而且水的味道也变咸变苦,相反,有的井水却突然变甜;有的井水,煮的饭变红,用来做豆腐、豆浆不能板结。
天气异常。地震前,尤其是大震前,往往会出现多种反常的大气物理现象,如怪风、暴雨、大雪、大旱、大涝、骤然增温或酷热蒸腾等。
时,震区气温突然上升,形成一个以海城为中心的急剧升温区,两个小时内海城增温12度,而离海城较远的大连市增温2度。
研究认为:地震发生前,由于地应力的积累加强和集中释放,导致地球内部释放出大量粒子流和热电流,这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后附着于大气微粒子,成为天气中水气的凝结核心,并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发生运动,引起了天气异常。
地震云。云是大地的脸,它不会撒谎。研究者把在辽阔的天空出现的与地震有关的、与一般的云有着明显区别的、最大特点是“奇”的云称为地震云。据报道,地震云出现的时间以早上和傍晚居多,其分布方向往往同震中垂直;目测估计其高度可达
目前,有关地震云形成原因有2种学说,一是热量学说,即在地震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应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逸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二是电磁学说,认为地震前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出现“压磁效应”,从而引起地磁场局部变化;地应力使岩石被压缩或拉伸,引起电阻率变化,使电磁场有相应的局部变化。由于电磁波影响到高空电离层而出现了电离层电浆浓度锐减的情况,从而使水汽和尘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行成了地震云。
动物异常 地震前动物出现的反常表现、活动反常等称为动物异常。 出现在震中区,目前已发现对地震有反应的动物有130多种,其中反应普遍且比较确切的约有20多种。即大牲畜:如马、驴、骡、牛等;家畜:如狗、猫、猪、羊、兔等;家禽:如鸡、鸭、鹅、鸽子等;穴居动物:如鼠、蛇、黄鼠狼等;水生动物:如鱼类、泥鳅等;会飞的昆虫:如蜜蜂、蜻蜒等。
震前动物出现异常的先后顺序依次为:穴居动物→两栖动物→水生动物→鸟类与家禽→小家畜→大家畜→观赏动物。如:
1854年日本中部太平洋海岸外的8.4级地震前,距震中100公里的伊豆半岛西海岸,发现许多鱼死在海边,这些鱼往往生活在大海深处。
1975年海城地震前,冬眠动物(蛙、蛇等)发生出洞事件,尤其是冬眠蛇的出洞,是人们公认的震兆现象。该现象在
史料曾记载:
据《银川小志》(1755年即清乾隆二十年)记载:“宁夏地震,每岁小动,民习为常。大约春冬二季居多,如井水忽浑浊,炮声散长,群犬围吠,即防此患。”1972年尼加拉瓜的马那爪6.2级地震前几小时,市内某孤儿院饲养的猴子大肆骚乱。
可见,可以把动物机体看作是一个复杂而对环境变化敏感的感知系统,它可以把有关的地震前兆信号进行有效地提取和放大。从地震预测研究的角度来看,只要知道动物所感觉到的或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是什么样的地球物理或化学因素及其变化特征,就有可能设法检测它们。
总之,大地震之前,大自然总会通过各种方式向人们发出具有奇异表现形式的信息。所以,宏观前兆在地震预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松潘 —— 平武7.2级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曾观察到大量的宏观前兆现象,为这两次地震的成功预报提供了重要依据。但值得注意的是引发大自然宏观异常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碰到类似情况时,不要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该进行全面分析。必要时报告相关的地震行政主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