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程地质
本部分应介绍场地地层基本情况,一般自上而下,分层介绍,内容包括地层的层号、组成、深度以及物理力学参数等,并指出工程项目所处的主要地层。
关于地层的情况可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统计说明,配以工程地质纵剖面图。
2、水文地质
场区的原始地下水位、历史最低水位、补给来源以及消散难易程度是监测单位应该注意的方面。本部分应以勘察资料为基础,配合地层组成情况,从而对场区水文地质情况形成全面的了解。
3、不良地质
不良地质条件严重影响着工程安全,应引起监测单位的特别注意。对不良地质的地层组成、位置分布以及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应进行详细的叙述,并应作为监测重点划分的重要依据。
2.3 周边环境状况
位于城市的工程往往对周边环境的变形控制十分严格,因此对周边建(构)筑物、管线等受关注对象的现状应在监测工作前调查清楚。通常工程所关注的监测对象包括:
1、周边建(构)筑物
对于大型复杂的市政工程,施工单位一般会对周边建(构)筑物进行调查,其成果可以共享;对于简单工程或施工单位未进行调查的工程,监测单位应当自行组织对周边建(构)筑物进行调查。调查对象范围为:基坑外 1~3 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或其他要求关注的对象;隧道开挖影响范围(隧底斜向外引 45° 直线与地面相交)内的建(构)筑物。统计形式可参照下表。
由于管线大多埋于地下,对于监测单位很难对其进行调查,仅能通过设计单位提供的综合管线图以及现场反馈的情况进行了解。从监测的角度来说,应特别注意空间上与工程有紧密关系且有压力的管线。市政管线的类型可参考下表。
2.4 监测的目的
通过前三节内容的了解,应当对工程具备了较全面的了解。此时应根据掌握资料,剖析工程的重难点,形成监测重点分析,进而完成监测目的的编写,做到“突出重点,兼顾其他”。具体编写思路应为:①工程重难点(如基坑阳角、断面转换处、隧道马头门等)介绍;②对工程重要节点加强监测的措施简要叙述;③总结采取监测工作可以达到的效果。
上述第③条中介绍的可达到的通常效果有:
(1)促进工程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避免人员伤亡和环境损害,降低工程经济和工期损失,为隧道建设提供安全保障服务;
(2)在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工程本体实施独立、公正的监测工作,基本掌握周边环境、围护结构体系的变形、应力应变动态,获取监测数据,为建设单位、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提供参考依据;
(3)为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提供支持,通过监测工作、安全巡视和监测管理服务工作,较全面地掌握各工点的施工安全控制程度,为风险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对施工过程实施全面监控和有效控制管理;
(4)作为独立的监测方,其监测数据和相关分析资料可成为处理风险事物和工程安全事故的重要参考依据;
(5)积累资料和经验,为今后的同类工程设计提供类比依据。
2.5 监测的依据
本部分应列出对监测工作有控制作用的相关文件,大致有以下几类:
(1)相关规范;
(2)设计图纸中关于监测的相关规定;
(3)建设单位对监测单位的管理性文件。
2.6 监测的内容
本部分应根据合同文件、设计图纸、监测范围以及工程实际情况,列出应当进行监测的项目的详细名称。若编写方案时,监测工作量已经确定,可列出各监测项目的详细工作量,且注明单位,统计形式可参考下表。
2.7 基准点、监测点的埋设与保护
本部分应根据实际情况,客观描述拟采用的基准点、监测点的埋设方法及保护手段,应以文字为主,辅以示意图或照片。由于埋设工作是现场实际工作的开始,埋设得是否合理,是否标准,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期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因此本部分的编写十分重要。
本部分编写一般有以下两种思路,一种是以监测项目为线索,分别介绍各个监测项目的埋设与保护方法,另一种是内容为线索,从布设原则、埋设方法及保护手段三方面进行介绍。两种方法本质相同,仅仅是排列组合不同而已。实际编写方案时,可根据资料掌握情况,自行选择。
1、布设原则
本部分的编写可参考设计图纸的相关规定、监测规范中相应内容以及工程经验,对测点的个数、间距、分布等特征进行定量的规定,从而达到直接指导工作的目的。编写形式可采用统计表格或分项条目。
2、埋设方法
本部分应根据实际应用情况,重点介绍本工程采用的埋设方法,常用的测点埋设方法的详细内容可参考 4.2 节。本部分适宜采用文字说明配合插图的形式进行介绍。
3、保护手段
本部分应根据实际应用情况,重点介绍某该项目测点保护方法,常用的测点保护手段可参考 4.2 节。本部分适宜采用文字说明配合插图的形式进行介绍。
2.8 监测方法与精度
本部分的编写思路简单,首先应介绍设计、合同或者规范要求的监测精度,然后分项目介绍拟采用的监测方法,达到满足监测精度的目的。
1、监测精度
方案提到的精度一般有监测方法的精度与监测仪器的精度两种,前者一般仅针对竖向和水平位移的项目,对其他监测项目多以仪器设备或元器件的自身精度代替;后者是针对具体型号的仪器或元器件而言。
当设计文件没有具体要求时,可参考《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中 10.1.3 节中的相关规定,或者参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中 6.2、6.3 节中的相关规定。
2、监测方法
本部分应根据实际应用情况,重点介绍本工程拟采用的某一种监测方法,且应当满足相应的精度要求。 本部分适宜采用文字、公式配合示意图的形式进行介绍。本部分应包含内容:
(1)监测原理介绍(配监测原理示意图);
(2)监测操作过程描述(配流程图或示意图);
(3)数据记录与计算方法介绍(含必要的公式与标准表格);
(4)监测精度描述与误差分析,
注意:误差分析非常重要,是对该监测方法及所选仪器是否满足本工程监测技术要求的论证。
2.9 监测周期与监测频率
本部分内容较为简单但十分重要,通常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并包括以下内容:
(1)监测的时间始末与频率。内容通常取自设计图纸中对监测频率的有关规定,对未详细规定的项目,应参照类似项目进行,或参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中 7.0.3 条以及《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中 4.4 节中相关规定。
(2)在各项资料充分的情况下,根据工程设计及周边环境、施工步骤等,须确定详细的监测频率,不可笼统的只确定一个大原则。
(3)罗列应当增大监测频率的情况及对应的监测频率。
2.10 监测报警及异常情况下的措施
本部分内容涉及监测的最原始、最基本的目的与作用,应当认真对待。编写思路为,首先确定工程各监测项目的控制值,然后叙述达到预警、报警值或异常时作为监测方应当采取的措施。
1、监测控制值
本部分内容通常由表格形式进行罗列,内容依据首先应为设计文件的要求,有疑问时一定要向设计单位求证,其次为建设单位要求或专家评审意见定,也可参考相关规范,经过业主同意后写入监测方案。可参考的规范有《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中 8.0.4、8.0.5 条以及《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中 4.5 节、《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6.2 节的相关内容。
注意:监测控制值非常重要,它的确定有以下几点须注意,(1)预警值、报警值、控制值的定义目前较为混乱,首先按照设计文件中的规定,其次依据规范要求,必要时要求设计单位进行说明;(2)监测控制值的确定一定要按照不同设计断面及周边环境等精确到具体数字,不可写“2~3mm”;(3)控制值最终一定要得到建设方、设计方的、监理方的认可。
2、应急措施
本部分内容为应急预案。
2.11 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
本部分为现场监测工作完成以后的后续内业工作,是将现场工作成果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监测方三大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两项内容分别为测点埋设与现场监测)。具体内容根据题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