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息化监测
一般来说,基坑工程发生重大事故前或多或少有预兆,通过监测,可以分析支护系统的变化规律,验证支护结构设计,预测判断支护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及时发现预兆,提出是否修改原设计或是采取加固措施,指导施工,避免发生重大事故。同时,如果土体变形量过大,就可能影响邻近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正常使用,甚至破坏,因此,需进行邻近建(构)筑物的监测,只有这样,才能掌握邻近建(构)筑物的变化情况,正确评价其安全性,调整开挖速度,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土体位移或加固邻近建筑,保护邻近建筑。由于上述原因,实现监测过程的信息化,建立顺畅、快捷的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准确地测定各监测项目的变化量及变化速率,及时反馈获取的与施工过程有关的监测信息,供设计、施工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决策使用,才能最终实现信息化施工。
为实现顺畅、快捷地反馈监测信息的目的,我们制定了以下监测信息反馈流程图。
2 监测成果反馈
对于现场采集到的各项监测数据,首先需利用统计模型进行粗差探测检验,确认不含粗差后再进行整体平差计算及测量精度统计,采用科学、合理的数据处理方法对监测成果进行整理分析,最终形成监测成果报告。
监测成果报告中应包含技术说明、监测时间、使用仪器、依据规范、监测方案及所达到精度,列出监测值、累计值、变形率、变形差值、变形曲线,并根据规范及监测情况提出结论性意见。当监测结果达到警戒值时,必须立即向业主工点项目经理进行口头报告,并在24小时内将书面报告递交到业主。当监测结果未达到警戒值时,在48小时内将书面报告递交到业主。
以上测量成果资料一式8份,光盘电子文件2份。
2.1 监测成果报告的内容
各监测项目成果报告包含如下内容:
监测点点位布置平面图;
监测成果表;
监测项目变化速度、时间、监测项目变化量曲线图;
等沉降曲线图(适合于沉降监测项目);
深度—位移曲线图(适合于位移监测项目);
变形收敛图(适合于位移监测项目);
监测分析报告。
2.2 监测成果报告格式
监测成果报告必须能以直观的形式(如表格、图形等)表达出获取的与施工过程有关的监测信息(如被测指标的当前值与变化速率等),监测结果一目了然,可读性强。
考虑基坑监测与建筑物监测的特点,参照有关规范和文献,我们设计了如下监测成果表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