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速集团打破传统模式,通过建立一套“联网监控、区域管理”的新模式,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势把全市“二环八射”所有高速路管理资源整和在一起,保证了整个庞大路网的正常运行,获得了提高能效和降低成本的双丰收。
重庆高速集团打破传统模式,通过建立一套“联网监控、区域管理”的新模式,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势把全市“二环八射”所有高速路管理资源整和在一起,保证了整个庞大路网的正常运行,获得了提高能效和降低成本的双丰收。
以前重庆的设计
规范、标准、方案基本是按照一条路一个管理单元,一个长大隧道或一个隧道群为一个控制单元进行设计的,比如成渝高速公路重庆段的两个分别为3.1和2.5公里的隧道,就分别建有两个监控中心,其监控值班、通风照明的运行维护、供配电维护、消防系统又配备了139人的隧道机电处负责。
决策者和建设者敏锐地觉察到:照此计算,到2010年,重庆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2000公里,其中新建隧道就有170余座,其运行维护人员就将达到2000人以上,仅此一项的年运行成本就将到达到1亿元以上。钱虽然花了这么多,却并不一定有很好的效果,这些各自独立的路段和隧道监控系统之间根本无法相互协调工作,无法实现跨路段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发布和交通指挥、调度。这将对高速公路路网形成后需要的相互协调、互动控制、高效管理产生严重的制约。
因此,早在设计阶段和规划阶段,建设者们就开始将信息化建设纳入视野,而不是单个项目支离破碎地拼凑起来。重庆高速集团作为政府企业,主动承担起了政府的责任,提前规划了统一的“通信、网络、信息数字化、智能化监控、GIS平台、SOA应用架构”等六大支撑技术,搭建了统一的“数字化全路网监控网络”平台,使所有新的高速公路全部满足了监控信息采集与共享的“联网”。
由于提前把标准统一了,所以,一旦工程建设完工,信息化平台也就建立起来了,整个系统就可以做到数据传输、互联互往、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不管是哪个投资主体,在路网中既可共享资源,又可节约投资,共同参与管理。尤其在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处理中,高速公路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得到增强,进而整个高速公路的畅通能力保障得到加强。而这个信息化平台,既可以适应今后路网的无限扩展,又可以实现与国家路网的对接。
科技先行: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
“一个模式、一个平台、一个网络、一个系统、一个体系”是重庆2000公里甚至更多里程高速公路路网的监控管理模式的最好概括。该模式通过信息化手段让救援体系、养护体系等相关部门共享这套监控系统,从而实现了监控、运营、养护三大版块无缝对接。
“联网监控,区域管理”新模式的核心设备便是这套集“预测、预警、预告”于一体的远程动态监控系统。为建立这套系统,高速集团尽管投资了近1个亿,但据业内人士测算,与原有管理模式相比,新管理模式每年所节省的管理成本、人员成本费用将达数千万元,减少的人员达1500人左右。
该联网监控系统由一个监控总中心和三个区域监控中心,以及各个路段监控管理站、现场监控站组成。监控系统分布在重点隧道、桥梁和危险路段的摄像头有5000个,实施24小时监控。
同时,将通信、联网、收费、交通监控、隧道监控、
桥梁监测、视讯会议、电力监测、信息服务、呼叫中心整合进这一个系统内,实现“九合一”。
担了以下功能:
一是通过视频监控系统、联网收费系统、隧道监控系统、12122客服服务系统、电力
监测系统等各个子系统实现路网运行状况的动态监视和全方位掌握;
二是对汇集的信息、日常运行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共享和发布。信息发布的渠道不仅包括可变情报牌、限速标志、隧道广播、收费员提示等现场提示,还包括门户网站、新闻媒体、客服热线等非现场渠道;
三是对各路段进行监督、考核,对各机电设备故障和维护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及时纠正路况监控管理和监控人员所存在的问题。
而当事件发生时,“联网监控、区域管理”系统间会发生一个联动的过程,围绕采集、处理、分析、展示、诱导、控制这六个环节,全面获取路网交通运行情况、事故情况,在此基础上实现各级监控系统的联动,根据相关道路的实时交通状态,进行局部交通控制和广域交通诱导。
监控系统还根据
GPS指挥调度系统,实现了执法车辆、救援车辆和救援资源的充分整合和快速反应。
高速公路上发生事故时,如何协调各应急单位,特别协调公安、医疗等行业外的资源也是保证事件处置及时性、有效性的重要环节。为此,重庆高速集团专门组建了路网中心,建立了一套预案系统,在市政府的引导、协调下,把行业外的其他资源如交通执法、公安消防、医疗卫生等整合进该联动体系。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指挥人员运用管理软件的综合信息系统,选定协作单位,由信息处理系统自动通知联动协作单位。这种做法真正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由纸上通过信息化手段变成人的管理的自然行为。据李祖伟介绍,所有的应急预案全部在电脑里,全部智能化控制,以前是人找事件,人找信息,现在是信息找人,该哪步了人响应就行了,信息化是管理体系的大脑,它指挥人的行动。
以前传统管理是人指挥事件处理,各种事件千差万别,智能化后各种预案、事件均储存在电脑里,各施其职。
按重庆高速的现有水平,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监控系统将在30秒内得到报警信号,监控人员1分钟内进行事件确认,巡逻救援人员15分钟内赶到现场,执法大队人员在15分钟内到达现场组织交通疏导。
科技先行,但如果没有对接的体制,再好的科技也只能是“花瓶”。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的作用,克服 “监而不控”的弊端。重庆高速在体制上也进行了大胆改革,实现管理体制与科技的对接。
实施联网监控后,首先简化了监控层次,减少了监控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置,降低监控系统的规模,从而降低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为进一步解决多级监控管理所带来的机构庞大、功能重复、设备庞杂、职责不清的弊端,重庆高速集团细分监控职能、明确各级单位的监控侧重点:
现场监控站坚持“以控为主,以监为辅”的职能,以保障其控制、处置的能力为重点。
运营公司和区域中心坚持“以监为主,以控为辅” 的职能,以强化监视(或监测)和信息处理能力为重点。
路网监控总中心则强化对整个路网收费、交通、安全的管理和协调能力。
针对投资多元化的特点,重庆还成立了路网运行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是由路网各运营公司主要领导组成的决策机构,负责制定路网运行规则、对路网运行实行统一调度指挥。
随着各地断头路的逐渐消灭,全国性的高速公路联网指日可待。路网管理如何走向全国一体化、如何建立全国路网的运行保障机制,重庆高速的实践给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给了很大启发。李祖伟建议,交通运输部要把全国的信息平台整合起来必须要以点带面,以各省各区域为龙头,形成信息化网络,形成路网运行管理应急保障安全体制的指挥系统,通过信息化平台作为纽带,实现投资多元化,管理一体化的目的,从而解决高速公路运输安全问题以及应急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