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地面下沉因素有多种
据统计,目前我国超过50个城市发生过地面沉降灾害,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最为严重,全国累计地面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地区就达7.9万平方公里,城乡在追求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脚下的土地正在无声无息地下沉。
我市地处珠江流域西江之咽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多雨,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源丰富;深厚而富含地下水的淤泥冲积沙土覆盖了我市大部分区域。在我市,就算是在人口密集、建筑物林立的市区地段,地面下沉也不是稀奇事。
据市勘测院院长任沂军介绍,近年来,我市由于工业开采地下水有所节制等原因,虽然没有发生程度严重的地质灾害或大面积的地表沉降,但目前也已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现象,“举个例子,滨江新区市政道路集体动工,大多是软土路基施工,改变了地表荷载,也改变了地表、地下水文地质结构,一定时期内出现不均匀沉降必不可免,滨江大道路面多处出现波浪状起伏就是很好的例证。”从市勘测院初步获得的资料来看,西江两岸纵向带状区域、高新区大部分区域、潮连(江心岛)、潭江—银洲湖流域、工业相对发达的镇厂房集中区域是我市地表沉降较严重的区域。
据了解,发生在我市的地面沉降具有明显特点:一是自然区域分布比较明显,临海地域与沿江流域较为严重;二是沉降发生程度与人们改造自然、索求资源行为相关度高,如无节制开采地下水、不适当城市建设破坏岩土或沙土结构等。
事实上,微小程度的地表沉降不会产生大的危害,较大程度的或者持续不断又不均匀的地表沉降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危害。从我市情况来看,造成地表沉降的主要因素有两种:一是自然因素,我市临海地域与沿江流域较大,地表与地下地质结构常年受到水体影响。二是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开采地下水和油气等矿产资源、修建地下工程、对局部地方施加静荷载和动荷载等。近年我市出现了众多高大建筑物,通常要开挖深数米甚至十多米的基坑,并建筑成地下空间,个别第三方独立变形监测不到位、基坑施工不当,造成周边建筑物开裂、道路严重下陷甚至导致基坑边坡坍塌事故。
我市已引进三维监测技术
地表沉降是地质灾害的一种最显而易见的表现形式,面对这一全世界范围内的难题,目前还没有根治的方法。对此,市勘测院引进了三维实时地表监测技术,“这是地空一体化综合性的技术集成,包括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精密水准测量、重力测量、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相对常规技术,三维实时地表监测技术克服了监测点空间上不连续的缺点,极大地节省人力物力与时间,监测不受天气与环境局限,可以达到任何危险区域,比如地震灾区、可能存在的核辐射区域等,同时兼顾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需要,“也就是说,既可以展示大范围的沉降趋势,也可以揭示具体地点如某棵古树、某座民居的具体时间段的沉降量。”任沂军如是介绍。
目前,市勘测院已经就江门高新区和滨江新区大面积地表变形进行了三维实时监测等技术研究,并取得喜人的效果。而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将这些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到我市的重点地区地面沉降监测、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如山体滑坡、危险边坡、泥石流易发地区、重点市政工程、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物等地质灾害防治的实际应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