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年4月22日16:00
嘉宾: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航空遥感中心主任 李震
简介:2013年4月20日上午8点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级地震,截至21日15时,地震已造成雅安、成都等13个市(州)62个县150万人受灾,186人遇难。芦山地震有哪些破坏性?与汶川特大地震有什么异同?遥感监测在重大自然灾害中的作用是什么?我们邀请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航空遥感中心主任李震做全面解析。
文字实录
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国网《中国访谈》节目,欢迎您的收看!2013年4月20日上午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级地震,截至21日15时地震已造成雅安、成都等13个州市62个县150万人受灾,186人遇难,救援工作正在紧张开展。这次芦山地震有哪些破坏性?与汶川地震相比又有哪些不同?卫星遥感监测在重大自然灾害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今天节目我们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航空遥感中心主任李震为大家做全面解析。
2013-04-22 14:55:36
李主任,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地震发生当天的9点50分,中科院就派出第一架次的遥感飞机,并传回了第一批次的航空遥感数据。请您介绍一下目前的相关情况。
2013-04-22 14:56:52
这次的地震是早上8点02分发生的,我们从8点38分就开始准备。情况是这样的,自从汶川地震发生以来至今,我们的飞机在五年时间里每年去进行灾后重建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监测。这次飞机正好在绵阳机场执行监测任务,接到地震发生的消息以后,我们立刻做了各方面准备,从8点38分开始准备一直到9点50分飞机起飞,也就是说我们在第一时间就启动了应对国家地震灾害的应急反应。
从飞机起飞到降落这段时间里,在中科院遥感数字与地球研究所北京总部就一直在紧急准备,成立了数据处理和分析组,一方面把过去的数据调出来做分析对比,另一方面把这些数据尽快地向社会各界共享。虽然是周末,大家很快集中到单位来。支撑部门在网络服务、办公集成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旦数据下来以后,就会很快地投入工作。
航空遥感数据从飞机起飞到第一个架次起飞期间,飞行了18个航带,我们获得了500多个G航空遥感数据。这个数据下来以后,很快就进行了处理,从20日晚上一直工作到21日凌晨,得到了大量分析资料,这个资料迅速地上报到相关部门,以应对这次应急处理所需要的相关信息。这些工作很快就得到的各方面的反馈,也很快应用到了救灾第一线。
2013-04-22 14:57:08
第二架次的遥感飞机何时派出?又将传回哪些数据?
2013-04-22 14:57:34
我们从早上的第一个架次飞机飞出去之后大概作业了4个多小时。回到绵阳机场后,机组人员以及机上的工作人员进行了短暂的修整,包括加油、进食后随即又出动了第二架次。第一架次工作主要是大范围地获取地面公共影像。因为第一次飞的时候还不清楚哪个地方是最严重的区域,因此第二架次是有针对性的飞行,对前面漏掉的一些区域或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区,或是信息不通达的地区,比如有的地方公路阻断了,有的城区交通阻断,信息不通畅等等,我们就有针对性地对以上这些城区以及地点进行飞行。这些数据对后续加强重点排查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3-04-22 14:58:33
这次芦山地震震源深度约13公里,震中距离雅安市35公里,距离成都是110公里,这次地震的破坏性有哪些?与汶川特大地震相比又有什么不同?
2013-04-22 14:59:17
从我们实际工作情况看,尤其和2008年的汶川地震相比,当时我们也对整个区域进行航飞,包括卫星、数据的获取,也进行了判图和分析,这次和上次相比,无论从震级影响范围,还是它受到的损害程度来说,破坏性应该要轻的多。地震的级别,从7级到8级级别里释放的能量差距30倍,所以这次地震损伤程度和前一次相比要弱得多,从我们获取遥感资料分析上也会发现这种现象,比如航空获取的数据在汶川地震的判图中满目疮痍,上面房屋的损毁,桥梁、道路的损毁比比皆是。这次的数据上看,不太容易找到损毁特别严重的房屋,大部分是老房子一面墙的坍塌,屋顶的脱落以及一些滑坡阻挡道路。因此,无论从规模还是影响来讲,比上一次应该说要轻。
从地质构造情况来讲,它所在的位置处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南端。从它的地势来讲,前面一次在岷江两岸崇山峻岭,这次坡度比较平缓,多地方是在比较平缓的区域,形成的危害也不像上次那么严重。这次大家也在电视上的排险新闻里看到,最严重区域可能用两三天道路就全部打通了。这方面来看,大家会发现这次损害的程度和上次比应该说不是那么强烈。
2013-04-22 14:59:33
地震发生以后,截至到目前已经发生了1800多次余震。这些余震对次生灾害将带来哪些影响?
2013-04-22 15:01:05
应该说这次地震出现很密集的余震现象,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上千次余震。它产生的影响,一方面对后续的救援工作有严重危害。比如道路产生滑坡以后堵塞了交通,如果发生余震会产生二次塌落,对救援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潜在的次生灾害,比如地震之后形成的滑坡以及产生的裂纹,还没有产生滑坡现象,或者滑坡下来导致的堰塞湖会对后续救援工作有比较严重的影响。这次余震震级和主震相比,有的余震还比较大,那么它对后续的救援工作以及次生灾害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道路的平整救援过程中人身的安全,物资的运输都有影响。尤其是对堰塞湖,如果余震产生的次数多了,会使得堰塞湖垮坝的可能性增加。相对而言,这次堰塞湖的规模也不是那么大。所以,总的来说,更主要的体现了次生灾害的影响以及对救援工作影响,余震是有比较大的危害的。
2013-04-22 15:01:14
刚才您提到,我们传回的航空遥感数据经过处理和分析后将实现数据共享。这些数据如何共享?共享后,对抗震救灾以及灾后重建工作将发挥什么样的效用?
2013-04-22 15:01:29
数据共享对科学工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事业,对社会和科研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从2008年汶川地震我们获取卫星数据以来,始终执行的一项政策是尽快或尽量地把数据给整个社会共享。通过每次我们尽快获取数据以后,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能把这个数据共享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大家针对这个数据基础上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这种信息无论对抗震救灾还是灾后重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这一次来讲,我们在20日上午获得了数据以后分成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卫星数据,我们在第一时间里通过网站向整个社会进行了共享,航空的遥感数据涉及到保密制度的问题,需要一个审查过程,所以我们在获得航空数据以后,通过一定的审批程序也对社会进行共享。
我这里有一个统计数据,到昨天下午14点,已经有12个部委14个单位对我们数据进行了共享,共享的数据包括了航空航天影像,涉及到的部门包括民政部、总参测绘局、国土资源部、中国地震局、气象局、国土资源局、航天局等等,这些部门获得的数据大概有300多G。这些数据一方面尽快地分发出去以后,各个部门也像我们一样,在这个数据基础上进行有关行业和自己专业的分析,这些分析资料我相信也会很快地提供到抗震救灾第一线。我们获得的数据不仅仅是应急数据,它对后期的规划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从网络上会发现,我们这些数据并不是在第一时间里在网络和公众媒体那里公布的。之间有个区别在于,比如四川的陆航团的飞机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在空中用相机、摄像机已经向社会提供了数据,这种数据有很好的时效性。而我们获取的数据是专业的数据,不但在第一现场为大家服务,同时对这些数据的后期,比如成图、地形制图、灾害环境的分析等都有重要的意义。这次数据,尤其航空遥感数据是获取范围最大,时效性最强的一种数据,这种数据尽快地提供给社会或提供给各个专业部门,对我们的应急救灾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后续的工作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3-04-22 15:01:40
李主任,感谢您接受访问,谢谢网友的关注!
2013-04-22 15: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