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5—6年的建设,使宜昌的气象服务更加精细化、多样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明显提升;建立起反应迅速、传播面广的公共气象服务平台。昨日,记者从市气象局获悉,该局正在对《宜昌市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方案》进行最后修订。此前,此方案通过专家论证。这是宜昌市首个公共气象服务规划。
该方案建设项目涉及农林业气象、旅游气象、环境气象、地质灾害气象监测与服务、电力气象服务、重点水电工程气象服务、交通气象预报服务、重点建设项目重点行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应急气象服务系统等。方案实施后,对于防灾减灾、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具有极大的意义。整个规划投入估算约1亿元。
旅游
瀑布水量提前知晓
2011年,宜昌三峡大坝、三峡人家、屈原故里、昭君故里、清江风景区、三国文化旅游区、柴埠溪后河原始生态旅游区、嫘祖故里生态旅游区将建成气象监测系统;2012—2015年,建成包括旅游安全气象保障、旅游天气预报等完善的旅游气象服务系统。
未来几年,宜昌旅游天气预报更加精细:后河等森林旅游景点将有反映景区空气质量的负氧离子含量预报;漂流、峡谷探险等特色旅游景区的专项预报;与宜昌旅游有关的水路、陆路、航空天气预报;旅游节等重大旅游活动、重要旅游季节的专题天气预报。
旅游天气服务项目更加丰富:去晓峰看瀑布,可查瀑布水量预报;看水景、云景、雾景、雾凇、云海,去漂流,都可预知相关景区天气;气象部门还将提供全市旅游适宜区域、适宜旅游时段、旅游出行最佳时间、最佳时段等多方面信息。
要实施这些预报,需要景区建设20个自动气象站、30个负氧离子观测站、5个能见度观测站。总体投入约1500万元。
环境
空气质量也可预报
通过市环保局的空气质量监测,市民在当天可以知道前一天的空气质量情况。而到2015年,市气象局可像发布天气预报一样,发布空气质量预报。
按照规划,气象部门将通过普查,在宜昌城区及周边选取8个环境监测点,进行能见度观测仪建设,启动大气成分观测项目建设,2009—2011年,建立城市环境气象监测系统;2012—2013年,建立城市空气预报质量系统;2014年—2015年,可向公众发布空气污染潜势预报、污染物浓度预报。
供电
逐时预警用电负荷
宜昌将建设三峡地区超高压输电线路气象服务系统。在三峡电力送出线路所在区域进行雷雨、大风、暴雨等实时气象灾害监测。以期进行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
同时,建设城市供电电力调度气象服务系统。提供宜昌市电网短期负荷预测预报服务。预报内容包括:一周电力负荷、逐日电力负荷、逐日逐时电力负荷预报。
规划明确:通过建设,在2013—2015年,向用户发布各项预报产品。
出行
交通天气精细预报
宜昌有纵横交错的公路、多条铁路枢纽,地处长江黄金航道咽喉,空中大走廊年运送旅客50余万人次。交通气象服务显得十分重要。方案对于2010—2015年交通天气保障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详细规划。
在公路沿线,每间距30公里建立监测站点,重点路段和易发生灾害性天气的地区加密监测站点;在铁路沿线,布设气象信息监测站,重点加强特殊地形和灾害性天气多发路段的监测站建设;水路方面,结合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系统监测信息,制作航道沿线精细化气象预报、警报服务产品;航空方面,加强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的分析。水路、航空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将在2010—2012年完成。
同时,将通过交通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让市民及时了解大雾、大风、路面湿度等精细化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