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TU974
【DOI】:CNKI:CDMD:2.2004.041218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2
- 1 绪论12-32
- 1.1 逆作法施工技术的发展概况12-20
- 1.1.1 深基坑支护概述12-17
- 1.1.2 逆作法施工技术的发展概况17-20
- 1.2 逆作法施工的特点20-23
- 1.3 逆作法的施工分类与施工程序23-30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30-32
- 2 逆作法工程地下连续墙施工的关键问题研究32-58
- 2.1 地下连续墙的相关计算32-35
- 2.1.1 荷载计算32-33
- 2.1.2 内力计算33-35
- 2.2 沉降计算35-36
- 2.3 构造处理36-45
- 2.3.1 混凝土强度及保护层36
- 2.3.2 地下连续墙的连接36-45
- 2.3.3 地下连续墙与地下室大底板的连接45
- 2.4 地下连续墙施工45-58
- 2.4.1 地下连续墙的施工工艺过程45-46
- 2.4.2 修筑导墙46-48
- 2.4.3 泥浆护壁48-50
- 2.4.4 挖深槽50-52
- 2.4.5 清底52-54
- 2.4.6 钢筋笼加工和吊放54-56
- 2.4.7 混凝土浇筑56-58
- 3 中间支承柱的设计与施工58-70
- 3.1 中间支承柱的作用与分类58-59
- 3.1.1 中间支承柱的作用58
- 3.1.2 中间支承柱的分类58-59
- 3.2 中间支承柱的支承方式59-61
- 3.3 中间支承柱的设计61-65
- 3.3.1 中间支承柱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61
- 3.3.2 中间支承柱的型式61-63
- 3.3.3 中间支承柱的布置63
- 3.3.4 中间支承柱的受荷计算63-64
- 3.3.5 中间支承柱柱脚处理64-65
- 3.4 中间支承柱的施工65-70
- 3.4.1 成孔方法65-66
- 3.4.2 中间支承柱安装误差要求66
- 3.4.3 中间支承柱安装66-67
- 3.4.4 中间支承柱垂直精度的调控67-68
- 3.4.5 中间支承柱砼的浇筑与质量检查68-70
- 4 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70-82
- 4.1 施工降水70
- 4.2 基坑挖土70-72
- 4.2.1 土方工程施工程序71
- 4.2.2 挖土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71-72
- 4.3 模板工程72-79
- 4.3.1 梁板模板工程72-75
- 4.3.2 柱头模板75-76
- 4.3.3 墙梁、柱梁的节点施工76-78
- 4.3.4 柱桩与底板连接78-79
- 4.3.5 其他79
- 4.4 钢筋及混凝土工程79-80
- 4.4.1 钢筋工程79-80
- 4.4.2 混凝土工程80
- 4.5 地下室结构施工缝的留设80-82
- 5 现场监测与周边工程的环境保护82-88
- 5.1 监测内容82
- 5.2 监测作用82
- 5.3 监测原则82-83
- 5.4 现场实测83-86
- 5.5 基坑周边工程的环境保护86-88
- 6 工程实例88-104
- 6.1 工程概述88-89
- 6.1.1 工程简介88-89
- 6.1.2 工程地质条件89
- 6.1.3 施工场地条件89
- 6.2 基坑围护方案选择89-90
- 6.3 地下连续墙结构、墙后侧压力计算90-91
- 6.4 地下连续墙入土深度的确定91-92
- 6.4.1 抗隆起稳定性验算91
- 6.4.2 抗倾覆(即踢脚)稳定性验算91-92
- 6.4.3 抗渗流稳定性验算92
- 6.5 地下连续墙内力与变形计算92-93
- 6.5.1 地下连续墙施工阶段的静力计算法92-93
- 6.5.2 地下连续墙使用阶段静力计算93
- 6.6 地下连续墙竖向承载力的计算93-94
- 6.7 地下连续墙施工图设计与施工94-95
- 6.8 地下室逆作法施工95-99
- 6.8.1 逆作法施工工艺原理95-96
- 6.8.2 逆作法施工工艺流程96-97
- 6.8.3 中间支撑钢管混凝土柱计算97
- 6.8.4 地下室各楼层内支撑梁的计算97-98
- 6.8.5 柱与剪力墙上下层钢筋连结做法与施工缝处理98-99
- 6.9 基坑开挖施工监测99-102
- 6.9.1 墙顶位移99-100
- 6.9.2 土压力测试结果100
- 6.9.3 连续墙钢筋应力测试结果100-101
- 6.9.4 支撑梁钢筋应力测试结果101-102
- 6.9.5 土体位移102
- 6.10 小结102-104
- 7 逆作法发展趋势展望104-110
- 7.1 逆作法发展新的动向104-106
- 7.2 逆作法发展的前景展望106-110
- 8 结论110-112
- 致谢112-114
- 参考文献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