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TU753
【DOI】:CNKI:CDMD:2.2008.09076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6
- 1.1 引言11
- 1.2 风险管理国外研究进展11-12
- 1.3 风险管理国内研究现状12
- 1.4 风险及风险管理的特点12-13
- 1.5 热轧大型基坑群风险管理发展13-14
- 1.6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及目标14-16
- 第二章 风险管理基本理论16-28
- 2.1 风险-时间函数16-21
- 2.1.1 风险-时间函数模型16
- 2.1.2 软土基坑失效概率时间函数p(t)16
- 2.1.3 可能损失时间函数q(t)16-17
- 2.1.4 基坑失效影响范围17
- 2.1.5 基坑失效可能导致的损失17
- 2.1.5.1 直接损失17
- 2.1.5.2 间接损失17
- 2.1.5.3 其他间接损失17
- 2.1.6 风险的度量17-18
- 2.1.6.1 最大风险值17-18
- 2.1.6.2 风险时间积分18
- 2.1.7 最大风险发生时间18-19
- 2.1.8 风险的进度控制19-21
- 2.1.8.1 单调递增型可能损失时间函数19-20
- 2.1.8.2 单调递减型可能损失时间函数20-21
- 2.1.8.3 常数型可能损失时间函数21
- 2.2 风险管理常用的其他几种技术方法21-28
- 2.2.1 风险坐标图21-25
- 2.2.2 蒙特卡罗方法25-26
- 2.2.3 关键风险指标管理26-27
- 2.2.4 压力测试27-28
- 第三章 三热轧大型深基坑群风险管理原则28-34
- 3.1 引言28
- 3.2 加热炉和主轧线基坑与旋流池基坑风险管理原则28-29
- 3.3 旋流池基坑风险控制原则29
- 3.4 风险解决方案29-34
- 3.4.1 基坑工程实施前期风险防范工作29-30
- 3.4.1.1 前期风险防范工作基本要求29-30
- 3.4.1.2 施工方案管理30
- 3.4.2 基坑工程实施过程的风险防范原则30-32
- 3.4.2.1 降水和排水30-31
- 3.4.2.2 支撑及围护结构施工31
- 3.4.2.3 开挖土方31-32
- 3.4.2.4 基坑回填32
- 3.4.3 基坑工程监理和监测原则32-33
- 3.4.3.1 基坑工程监理32-33
- 3.4.3.2 基坑工程监测33
- 3.4.4 安全措施33-34
- 第四章 三热轧深基坑群风险评估34-46
- 4.1 三热轧工程概况34
- 4.2 工程地质条件34-35
- 4.3 上海软土地区热轧主轧线 BOX 基坑和加热炉基坑开挖施工的案例35
- 4.4 上海软土地区热轧旋流池开挖施工和深井降低承压水的案例35
- 4.5 上海软土地区其它重大基坑工程案例35
- 4.6 三热轧深基础群的风险辨识35-36
- 4.7 风险分析36-39
- 4.8 风险评价39-46
- 4.8.1 加热炉和主轧线基坑工期延误风险评价39-40
- 4.8.2 漩流池承压含水层突涌破坏的风险影响40-42
- 4.8.3 失效概率时间函数42-44
- 4.8.4 风险损失44-45
- 4.8.5 风险应对45-46
- 第五章 三热轧风险管理策略46-51
- 5.1 风险承担46
- 5.2 风险规避46-47
- 5.3 风险减缓47-48
- 5.4 风险动态控制48-51
- 第六章 三热轧深基坑群施工风险解决方案51-59
- 6.1 三热轧深基坑群风险解决方案51-53
- 6.2 主要基坑风险控制成果53-59
- 第七章 旋流池风险管理实例59-80
- 7.1 引言59
- 7.2 设计阶段风险分析59-69
- 7.2.1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59-60
- 7.2.2 支护竖向强度及变形计算60-65
- 7.2.3 宝钢1880mm 热轧旋流池三维分析65-69
- 7.2.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66-67
- 7.2.3.2 均匀荷载、均匀开挖三维分析67-69
- 7.3 施工阶段风险分析69-75
- 7.3.1 旋流池结构概况及施工过程69-72
- 7.3.2 旋流池施工风险分析及应急预案72-75
- 7.3.2.1 施工阶段风险分析72-73
- 7.3.2.2 预案及对策73-75
- 7.4 旋流池基坑监测及降水风险控制方案75-80
- 7.4.1 旋流池基坑监测75
- 7.4.2 风险报警指标及报警值设定75-76
- 7.4.3 旋流池深基坑降水工程概况76-77
- 7.4.4 降水井可靠运行及封井保证措施77-80
- 第八章 结论与改进建议80-82
- 参考文献82-84
- 致谢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