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返回首页

兰州构筑地质灾害监测安全防线

时间:2010-09-15 08:47来源:每日甘肃网 作者:边卫霞 点击:
兰州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被排在全国省会城市首位,属于地质灾害高发区且类型较多,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且主要集中在南北两山、桃树坪以及伏龙坪地区,灾害涉及12个街道、83个村社及九州开发区。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点160多处,重大隐患点98处,
  

被五泉街道列为急危房的红泥沟12号
五泉南路189号也属于危险区域
伏龙坪的地质监测员与官兵一起清淤
草场街街道地质监测员姚丽与同事一起工作

兰州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被排在全国省会城市首位,属于地质灾害高发区且类型较多,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且主要集中在南北两山、桃树坪以及伏龙坪地区,灾害涉及12个街道、83个村社及九州开发区。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点160多处,重大隐患点98处,威胁人口近20万人。9月6日的特大暴雨再次引起人们对地质灾害的高度关注,近日,记者采访了兰州各社区距离灾害最近的地质监测员,聆听他们背后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用感恩之心监测生命之重

生命高于一切。在灾害面前,第一时间发布预警信号,第一时间赶赴灾害现场,这一切都发生在五泉街道地质监测员毛在娜的身上。9月6日晚上8点钟,忙了一天的毛在娜刚刚拖着疲惫的身体进门,而丈夫对她这么晚进门已经习以为常,打了招呼后悄悄端上了留下的饭菜。近半个月来,毛在娜因为要对所负责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逐一排摸并建档立案,每天山上山下跑上一天,嗓子喊哑了,脚脖子都累肿了,晚上到家后就想把自己搁在床上,打死都不想动,对此丈夫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不好,要下大雨了!”饭刚吃了一半,看到天色不对的毛在娜再次绷紧安全弦,放下碗筷就往单位赶,一边跑一边与其他地质灾害监测员电话互通消息,9时20分他们已经赶到单位做好待命准备。

9时30分,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所有地质监测员已全部到岗,这令冒雨赶到单位的街道书记罗刚非常感动。毛在娜告诉记者:“原来还对带领他们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进行摸底调查、建档的赵琴主任心存抱怨,但灾害过来时,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是未雨绸缪。”9时40分,根据分工毛在娜和其他地质监测员开始对53户急危房户逐一打电话进行落实情况,仅用20分钟,除8户电话未能打通,其余安然无恙,效率之高,速度之快都归功于监测点的建档。

“必须保证每一户群众都安全。”这是毛在娜工作后,给自己下的死命令。而此时的毛在娜脑海里首先想到的就是家住红泥沟12号的马忠义,因为他们一家四口就住在山上一间自建的窑洞里,这么大的雨,如果山体滑坡后果不堪设想。平时天黑都不敢出门的毛在娜已经顾不得许多,连夜冒雨就赶往失去联系的几家住户。

其实,今年42岁的毛在娜是个极其普通的家庭妇女,她家住红泥沟,之前从未参加过工作,一直在家照顾身体残疾的丈夫和上学的儿子,去年儿子考上了大学,丈夫却失去了工作,如此以来也让这个原本就不堪重负的家庭生活更为吃力。街道得知情况后,就给她安排了地质监测员的公益岗位,毛在娜告诉记者,每个月600多元的收入,对于她家来说非常重要,她是抱着感恩的心来工作,同时也用行动兑现了自己关于责任的承诺。

记者在跟随毛在娜采访时,她正在给地质隐患点的住户发放防洪防灾用品,其中包括可充电式手电筒、应急转运物资的编织袋、雨衣、雨鞋、哨子。一位老奶奶拉着毛在娜的手说:“真是远亲不如近邻呀!每逢阴雨天,她总是第一个打电话过来嘘寒问暖了解情况,有这样的监测人员操心,我们住在这心里踏实啊!”

宁可听骂声不要听哭声

在草场街街道说到地质监测员姚丽,熟悉她的居民第一句话就是:在家尽责,工作尽心。今年44岁姚丽,家住大砂坪23号,原系兰州矿区集团公司的一名职工,1993年下岗失业。2009年9月27日被聘为兰州市城关区地质灾害监测员。而姚丽对自己的评价就更为朴素,“作为一名地质监测员我感到非常荣幸,我会尽全力做好我的本职工作。”

记者的采访先由今年4月21日的一场雨开始,而说到地质灾害时,不善言谈的姚丽也打开了话匣子。姚丽告诉记者,当天上午临近中午,巡查快结束时她发现社区白土巷88号靠近马路的护坡由于年久失修加之两天的降雨,土质结构疏松有发生轻微坍塌现象,而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于是她就和另一名监测员王斌顾不上吃中午饭一直守候在现场,下午2时30分当山体小滑坡后及时拉起警戒线,疏散群众及过往车辆,保护现场,保障道路的畅通。

危险来临用生命守护生命

9月6日晚受暴雨影响,东岗街道辖区多处区域形成暴雨地质灾害,其中以东岗镇村社区东岗小街、新兴社区长城村、桃树坪社区受灾最为严重。而东岗小街和长城村道路基本被冲毁,桃树坪社区2间居民房屋坍塌,近二百户居民房屋严重受损,道路和居民家中积水、淤泥最深处达到一米以上,960余户居(村)民受灾,2000余间房屋受损,经济损失估计约2000万元,辖区单位和居民财产损失严重。说到这些,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桃树坪社区的地质监测员李梅山,仍心有余悸。

46岁的李梅山家庭条件并不好,平时生活也非常简单,就连最为普通的手机都没有。在与记者的交谈中李梅山很少谈及自己,说的最多的就是9月6日晚抢灾救灾的事,以及其他监测员的无怨付出。李梅山告诉记者,当天因强降雨引发山洪,导致百余市民被困。约为四、五级的狂风卷着急骤的雨水和豆大的冰雹倾盆而下,一些简易民房,被突降的暴雨所致的山洪顺着沟渠涌入房屋,水位高达50公分,有大量的淤泥涌进村民家中,措手不及的村民被山洪围困,一些大人相互搀扶和背送着老人小孩涉水“过河”,住在“下游”的老人和小孩无法自救,被围困在齐腰深的淤泥中。洪水已造成17户76人被困,洪水面积约1500平方米,水深1.2米、淤泥深60公分。

22时29分,在救援队伍的帮助下,将被困的老人、小孩,通过背、抱等形式进行营救,并引导其他被困人员迅速转移至安全区域。在转移过程中,大部分群众积极配合,其中一位93岁高龄的老人,脾气倔强,不肯转移,在李梅山多次劝说下,老人无动于衷。此时暴雨非常大,雨声几乎盖过了人们的呐喊声,李梅山不由分说将老头背上便走。直至凌晨1时30分左右她还在监测点,敲锣、呐喊,转移群众。经过多部门的合作和努力并未有人员伤亡但等到天亮时,李梅山已经虚脱得再也站不起来了,她用自己的行动感受着用生命守护生命的真切含义。

平凡的岗位繁重的工作

9月6日晚9时,天空中电闪雷鸣、暴雨倾盆,雨水和冰雹砸在地上“噼啪”作响,道路两旁排洪沟里的积水漫上了路面,顺着马路不住地流淌着。雨水早已模糊了伏龙坪街道地质监测员马玉兰的双眼,虽然穿着雨衣,但里边的衣服早已被雨水浸透,湿乎乎地贴在身上,老马不顾雨点冰雹打在脸上手上的疼痛,仍然坚持趟着路面上没过脚踝的积水,在自己的监测点挨家挨户进行通知提醒,检查下水是否畅通,房屋是否完好,山体有无滑坡塌方的迹象等等。

9月6日,正当老马巡查一户危险房屋检查时,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响起,原来是社区值班人员通知后街社区三道湾附近的一段路基因为山洪冲刷而塌陷,需要立即进行处理。放下电话,老马立即打起手电筒,向事发现场赶去,到达以后,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原来此处一段近30米长、2米多宽的路面被冲毁,重开的豁口内全部是石块、淤泥,从上面流下来的雨水还在不断向坑内冲来。老马顾不得路面再次塌陷的危险,立即与赶来的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在豁口周围拉起警戒线,清理路面上的石块和垃圾杂物等等。此时,暴雨越下越大,冲进豁口的雨水更大了,突然间只听“轰隆”一声,距离老马身后不到一米的豁口再次塌陷。“快撤!”老马一边喊,一边迅速沿道路向后返回。

从塌陷危险地带撤出后,老马又对塌陷区的地质和岩石进行了观测,并做了认真记录。老马说,任何异常情况他都要立即上报社区和街道。经过一夜奋战,终于将5户堵塞的居民院落下水道疏通;将受滑坡灾害威胁严重的3户居民共12人转移到社区办公室等安全地带。离开塌陷区时,时间已快凌晨2点,老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来不及换去湿透的衣服,倒在床上就睡着了。老马告诉记者,一旦遇到大雨天气和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工作任务相当繁重,每天晚上12点后才睡觉,早上6点电话就响个不停。一个人要顶五个人用!虽然很累,但看到家家户户平平安安,他心里无比快乐。

这就是地质灾害监测员的一天,虽然辛苦,但为了能保障居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毫无怨言。还有更多像老马一样的监测员,他们每天重复着单调而又劳累的工作,用自己的辛勤工作撑起了街道和社区地质灾害警戒的第一道安全防线。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监测人 查看详细资料 发表文章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23-04-07 19:04
推荐内容
精彩推荐
精彩推荐

关于本站|免责声明|广告服务|网站地图|网站搜索|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SS订阅

Copyright © 2008-2018 www.jianceren.cn All Rights Reserved
监测人 www.jianceren.cn 安全监测行业最大的门户网站
稿件联系E-mail: admin@jianceren.cn 广告联系:QQ:32334427[请详细说明来意] 电话:13687374912【非诚勿扰】
免责声明:所有论文及相关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或者来源于会员的共享,监测人网站只是一个资源共享和交流的非盈利平台。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批评与指出   湘ICP备14001333号-1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1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