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监测百科>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时间:2014-08-21 22:57来源: 作者: 点击: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成立于1980年,是国家环境保护部直属事业单位。二十多年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依靠高素质的科技队伍,凭籍优良的仪器设备,运用先进的科研手段,实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及时准确地收集和汇总全国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分析评价全国环境质量状况,不断开展环境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成立于1980年,是国家环境保护部直属事业单位。二十多年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依靠高素质的科技队伍,凭籍优良的仪器设备,运用先进的科研手段,实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及时准确地收集和汇总全国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分析评价全国环境质量状况,不断开展环境监测科学研究,开发推广环境监测新技术和新方法。作为环境监测系统的技术排头兵,总站还负责拟定全国环境监测技术标准,负责全国环境监测系统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对全国环境监测网络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协调。

目录

1简介

2职责

3配置

人员
内设机构
职能

4发展历程

5环境报告

6地址

1简介

总站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实践中不断开拓。总站的办公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监测技术手段日益现代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业务领域不断拓展,综合与管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发展,监测科研不断深入,为国家环保部环境管理服务效能也不断增强。二十多年来,总站充分发挥全国环境监测的技术中心、信息中心、网络中心和培训中心的作用,始终坚持“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原则,为国家环境保护部实施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支持。

2职责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是国家环境保护部直属的事业单位,为国家环境保护部实施环境监测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技术监督和技术服务,作为全国环境监测的网络中心、技术中心、信息中心和培训中心,对全国环境监测系统进行业务管理和指导:(一)组织拟订全国环境监测发展规划、技术路线、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及年度计划,指导各级环境监测站实施。(二)负责全国环境监测信息及环境统计数据的收集、汇总、审核和管理,负责全国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编写中国环境白皮书、全国环境状况公报、全国环境统计年报、全国环境质量报告及全国重点污染源排污状况公报。(三)负责管理全球环境监测系统中国网、东亚酸沉降监测网络中国分中心及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重点强化全国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并指导其建设工作。负责管理重点流域和区域环境监测网。承担国家、重点流域及区域环境监测网络能力建设项目方案的编制,并指导实施。(四)组织开展对全国大气、噪声、水、固体废弃物、生态及近岸海域等进行监测;负责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及预测预报工作;负责全国水质自动监测;负责全国生态监测和物理监测技术;负责全国环境监测技术分析方法研究和标准化技术管理工作;承担有关环境质量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负责全国环境监测技术委员会的事务性工作。

 

(五)负责全国环境监测系统的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负责全国二级环境监测站计量认证的技术管理工作;负责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工作。(六)负责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全国环保模范城市评比的技术性和事务性工作;承担国家环保总局委托的监督监测工作。(七)负责全国重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指导工作。承担国家环保总局委托的重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污染事故调查和污染仲裁监测工作。(八)负责制定全国环境监测技术培训计划并组织、指导实施。组织开展国际间环境监测技术交流与合作。(九)负责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中心的工作,指导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编写年度生态状况公报。

3配置

人员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制为190人。其中,站长1名,副站长3名,总工程师1名,中层干部职数29名(含4名副总工程师)。

内设机构

根据环境保护部行政体制与人事司《关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批复》(环人函[2010]2号),总站内设机构15个。管理部门3个(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业务部门10个(业务室、综合室、统计室、大气室、水室、生态室、海洋室、物理室、分析室、验收室),技术部门2个(质管室、质检室)。

职能

1、国家监测任务 综合室:汇总制定国家环境监测技术方案,综合评价全国及流域、区域环境质量状况,编写《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国环境质量报告》和全国环境质量会商材料等各类综合性环境质量报告(季报、半年报、年报等)。归口编写《重要环境监测信息专报》等各项综合性环境监测专报。 统计室: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监测质量抽测与比对监测及相关报告编制。 大气室:国家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沙尘天气对空气质量影响、酸沉降监测,国家空气自动监测站、空气质量背景站和农村站的运行维护管理与监测,实时发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归口编写城市空气质量、酸沉降、沙尘暴、国家空气背景值等周报、月报和相关专项调查监测报告。 水室: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环保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的运行维护管理与监测,实时发布水质自动监测数据,对重要流域水环境质量进行预警。归口编写国家地表水环境、水质自动监测、饮用水源地、国界河流水质等周报、月报和相关专项调查监测报告。 生态室: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全国农村环境监测,重点湖库藻类监督性监测,生态监测网的运行维护管理与监测。归口编写全国生态、土壤和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报告与《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 海洋室:近岸海域、入海河流环境质量监测。归口编写全国近岸海域、入海河流污染物排放等报告。 物理室:噪声振动、光污染、热污染等环境质量监测及相关报告的编写。 分析室:国家重要水源地监督性监测,应急监测,仲裁监测,室内环境质量监测任务,环境与健康、环境履约监测等专项调查与监测工作及相关报告编制工作。 验收室:国家审批的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 2、质管室与各业务室分工 质管室:牵头实施全国环境监测系统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工作,拟订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规范,汇总、编写全国环境监测质控报告。负责拟订国家环境监测网络的质量控制工作计划并监督各室实施;组织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承担省级环境监测站技术人员持证上岗考核的技术工作,承担国家级计量认证环保评审组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总站全程序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实验室质控工作,制订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监督实施,承办计量认证和持证上岗考核工作,管理总站CMA专用印章。收发重要监督性监测、仲裁监测和委托监测样品,负责总站实验室质控工作样品,负责总站质控实验室的建设、管理与运行。开展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统计室:开展环境统计质量控制工作,对数据来源、统计口径、计算方法、采纳标准、数据质量等进行审核;开展污染源监测质控抽测和比对监测。 大气室:全国空气、酸沉降、沙尘暴等环境质量监测的质量控制工作,按国家环境监测网质控工作计划开展相关质控抽测和比对监测。 水室:承担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的质量控制工作,按国家环境监测网质控工作计划开展相关质控抽测和比对监测。 海洋室:承担国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的质量控制工作,按国家环境监测网质控工作计划开展近岸海域国控监测站位水质质控抽测和比对监测工作。 物理室:承担噪声、振动、光污染、热污染监测的质量控制工作,按国家环境监测网质控工作计划开展噪声环境质量质控抽测和比对监测工作。 3、应急监测 业务室:负责总站环境应急监测技术支持工作,制定工作预案并组织实施。 综合室:重大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和国家重大活动环境质量综合会商与报告编制工作。 大气室:重大环境空气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和国家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监测技术支持工作。 水室: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和国家重大活动水环境质量保障监测技术支持工作。 海洋室:近岸海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技术支持工作。 分析室:全国重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现场技术指导工作,开展应急监测技术标准、方法和案例研究,建立全国环境应急监测专家响应系统和仪器装备数据库,负责总站现场应急监测仪器设备日常维护。 污染源室:参与国控重点源环境事故的应急监测工作。 办公室:负责应急后勤保障工作。 4、监测能力建设 综合室:汇总总站和国家环境监测网能力建设项目规划、计划并监督实施。 统计室:编制国控重点污染源监测能力建设技术方案并指导实施。 气室:编制国家环境空气、酸沉降、沙尘暴、温室气体、空气背景监测等专项能力建设技术方案并指导实施。 水室:编制总站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技术方案并指导实施。 生态室:编制总站和国家生态/生物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和农村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技术方案并指导实施。 海洋室:编制总站和国家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技术方案并指导实施。 物理室:编制总站和国家噪声、振动、光污染、热污染和监测能力建设技术方案并指导实施。 分析室:编制实验室能力建设技术方案并实施。 质管室:编制总站质控实验室建设技术方案并实施。 质检室:编制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或系统)适用性检测能力建设技术方案并实施。 财务处:汇总能力建设经费使用计划;负责网络运行和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合同的保存及执行监督等工作。 5、相关监测技术工作界定 统计室:开展固定污染源和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现场监测技术和评价方法研究,制(修)订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 大气室:负责全国环境空气、酸沉降、沙尘暴等环境监测技术指导工作,承担空气环境监测布点、采样等现场监测和评价的技术支持,制(修)订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 水室:负责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指导工作,承担水环境监测布点、采样等现场监测和评价的技术支持工作,制(修)订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 生态室:负责全国生态、土壤和农村环境监测的技术指导工作,开展生态/生物、土壤和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技术与评价方法研究和相关专项调查监测,制(修)订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 海洋室:承担近岸海域和海水浴场环境质量监测布点、采样等现场监测和评价的技术支持工作,制(修)订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 物理室:承担噪声、振动、光污染、热污染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制(修)订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 验收室:组织制订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和技术导则。 分析室:承担环境污染物分析方法、标准、规范制(修)订工作,开展特殊环境污染物分析方法和实验室仪器设备应用研究,负责相关技术、方法推广工作。 质管室:承担全国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工作的技术支持与指导工作,拟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规范; 开展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环境监测标准化研究工作由综合室牵头,相关业务室负责本业务领域的研究工作。 6、技术培训分工 (1)人事处制定培训规划、计划并牵头实施,编制经费预算和工作总结,承办培训事务性工作。 (2)各相关业务室提交本业务领域培训方案,负责技术培训的教材编制和师资筹备[1] 。

4发展历程

自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以后,我国的环境保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作为环保工作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监测工作也随之起步。30多年来,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成就辉煌。在这期间,作为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一支主力军、全国环境监测系统的“领头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总站”)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建站初期艰苦创业,到引领全国环境监测技术与发展;从最初只能开展简单的分析测试项目,到拥有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全面的分析测试能力;从建站之初每年编写一本环境质量报告书,到每年编制30多种,1500多份环境质量报告;从最初几十人,发展到集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约170人的技术团队;从最初的3个组(综合、分析、管理),发展到15个处室……30年间,总站已初步建立了以常规监测、自动监测为基础,遥感监测为辅助的天地一体式国家环境监测体系,监测技术手段日益现代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业务领域不断拓展,综合与管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效能不断增强。 艰难起步,平房中成就大事业 1979年11月12日,原国家计划委员会下发《关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计划任务书的复函》(计基〔1979〕644号),批准建设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国家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催生了总站。”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以后,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开始启动。当时,虽然在一些重点城市相继建立了环境监测站,开展环境污染调查和区域环境质量评价,但是这些监测站远远不能适应国家环保事业发展的需要,国家亟须有统一的监测技术、方法和规范,需要对监测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所以从国家层面而言,亟须成立一个能引领全国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与发展的单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总站1979年获国家批准,于1980年成立并全面建设。当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是总站人员的工作状态却丝毫不受干扰,大家一不等二不靠,边学习、边建设、边工作,充满斗志和干劲。

 

1985年以前,很多人办公、住宿都只能在板房里。板房中没有暖气,到了冬天,屋里特别冷,想做实验都非常困难。而到了夏天,屋里又特别热,加之蚊虫叮咬,比冬天还要难熬。 5年艰苦的板房生活造就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实战队伍。成立初期,总站就承担了国家多项重大环境课题。如全国“环境背景值调查与研究”、“全国粮食农药(六六六、滴滴涕)污染调查与研究”、“我国降水酸度和化学组成的分布状况及变化趋势研究”等课题都是在那时开展的,这些课题的成果许多目前还在发挥作用。可以说,“课题多、任务重、成果多”是总站板房时代的真实写照。在条件艰苦的板房里,总站人员在环境监测科研领域实现了一次次重大突破。 环境监测能力全面提升,监测体系初步建立 2008年,在国家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总站历经4次搬迁,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办公大楼。窗明几净,加上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实验室让总站人喜不自禁。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总站的硬件设备,30年来,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监测能力,乃至监测成果的内容与形式上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当好“网头”,开展国家层面的环境监测。 30年来,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的范围日益扩大,领域不断拓展,要素不断增加,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在总站的带动下,以“六五”和“七五”期间国家投资建设的64个重点监测站为依托,历经“九五”、“十五”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国家环境监测网,包括由覆盖全国主要水体的800多个地表水监测断面(点位)、15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点组成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系统、113环保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系统;由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共661个空气自动监测站点、500多个酸雨监测点位和82个沙尘暴监测站组成的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由7个总站近岸海域监测分站和70多个近岸海域监测站301个监测点位组成的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由全国各省级、地市级环境监测站组成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由近万家国控重点污染源所在地的省(市)级监测站组成的监督性监测系统。同时,正在建设国家空气背景、农村区域和温室气体监测系统。 ——发挥系统优势,夯实技术基础  以《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为代表,总站自1980年成立以来,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总站的技术水平、监测能力都取得了显著提高。具体而言,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监测仪器装备显著改善。总站成立之初,不仅办公条件简陋,实验室设备更是非常简单。经过多年发展,总站拥有的仪器设备种类更全,仪器先进程度也更高。 30多年来,从日常监测到科研监测领域,总站仪器种类日益增加,实验室的分析测试水平也明显提高。总站基本改变了“十一五”之前应急监测能力薄弱,应急监测车辆、船只和仪器匮乏,污染事故发生后现场只能对简单的项目进行监测,基本依靠实验室对从现场采集的样品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局面。二是监测技术和能力明显提高。总站已经针对环境空气、地表水、环境噪声、工业污染源、生态、固体废物、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建立或基本建立了监测技术体系,并开始对环境振动、光辐射、热辐射、恶臭等环境要素的监测技术体系进行研究、开发。随着环境1号卫星A星、B星的发射和应用,环境监测还将进一步向天地一体化发展。三是监测成果的内容与形式日趋丰富。 20世纪80年代初,环境质量报告书是表达监测成果的惟一形式。总站不仅编制了年度报告书的详本、简本、社会版、领导参阅材料等,还编制了季报、月报、快报、简报、专题报告等,满足了不同层次环境管理的需要,为环境管理与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为公众知情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总站每年编制30多种,1500多份报告。特别是典型环境问题、污染事故的快报、简报和专题监测报告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四是监测成果的服务效能显著增强。 30年来,总站监测报告及时性、针对性显著提高。在监测数据的传递与储存方面,从最开始的传统报表、软盘传输,到现在直接通过VPN网络,从自动监测站直接发送到总站数据库系统,建立了环境质量和重点源数据库。监测报告的及时性也发生明显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当年的监测报告不能反映当年环境质量的情况是常有的事情,但均已发生质的改变。总站从2009年7月1日开始实时发布100个国控水质自动监测站数据,将实时发布重点城市共600多个空气自动监测站的实时数据。五是环境监测科研成绩显著。 30年来,总站共承担科研课题280余项,组织或参与制定标准400余项;获得各类科技奖70余项;研制各类标准物质和标准溶液150余种;撰写各种专业书籍、译著12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千余篇,为高质量完成环境监测业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六是国际合作使环境监测走向世界。随着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事业日益重视,环境监测的对外合作工作蓬勃发展,总站已与多个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建立研究合作关系。不仅如此,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深入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相继批准加入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等一系列国际环境公约。环境履约监测成为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事务和决策的重要技术保障。通过30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站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已经从单纯的培训考察交流,进入真正实质性合作阶段。先后组织开展了中俄界河联合监测、东亚酸雨网监测等跨国界和双边合作监测。这些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不仅让总站的视野更加开阔,更使中国的环境监测走向世界,为世界所知。 适应时代需求,面向三个说清,实现全面转型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已经融入环保工作全局,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随着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不断深化,环保工作的深入发展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国家层面对环境监测行政管理力量薄弱和职能缺位的弊端日渐显现。党和国家对此高度重视,2008年3月1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部成立了环境监测司,为强化国家层面的环境监测行政管理,加速推进环境监测法制建设和体制机制调整,提升环保系统环境监测的行业地位与权威,统筹协调环境监测的重大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组织机构保证。长期制约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问题开始得到解决。同时,环境保护部党组和部领导要求总站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将工作重心转到环境监测业务和技术上来,使总站逐步实现“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水平、一流的实验室、一流的装备”的发展目标。将行政管理职能从总站剥离出去,有利于总站做大、做强业务。而总站在发展中也意识到,环境监测要实现从传统到现代、从粗放到精准、从地面到天地一体化、从现状监测到预测预警的全面而深刻的历史性转型,必须冲破目前存在的机制、体制上的桎梏。而转型发展为我国环境监测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个重要战略机遇。 2009年12月25日,环境保护部复函批转《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转型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发布为总站的转型发展确立了目标和方向,从2009年开始,总站的业务和技术工作按照《纲要》提出的既定目标平稳推进。我国环境突发事件进入高发阶段,以总站为首的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在做好常规性环境监测的同时,在重大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重大活动的环境质量保障提供了技术支持。在重庆开县井喷事故、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应急监测和北京奥运会、残运会、国庆60周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环境质量保障监测方面的扎实工作,既提高了总站环境监测应急的能力,又为总站实现转型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2010年9月,总站还积极完成了首届全国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活动的技术支持。同时,为推动转型,总站正在强化技术培训。仅在2009年,总站就举办了监测技术培训班32期,涵盖水、气、声、土壤、生态、污染源、质量管理、综合分析和实验室分析技术等领域,培训人数达2411人。对于监测技术培训工作,总站已经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即今后不仅培训人数要增加,培训方式也要有所变化。过去可能老师讲讲,学员听听就结束了,现在培训不仅学员要学会听,还要学会去如何操作。“十二五”期间,总站将建设一批培训基地,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 “十二五”期间,总站将以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为统领,以深化转型,全面提升总站核心竞争力为主线,紧紧围绕“三个说清”,加速技术研究型单位建设步伐,大力加强环境监测业务、技术、质量管理与保障四大体系建设,努力实现转型发展总体目标。

5环境报告

1998年中国环境统计年报 1998 年,全国的环境统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数据: 1.重点调查有污染物排放的工业企业共计7.4 万家,其中县及县以上工业企业4.9 万家,乡镇工业企业2.5 万家; 2.对乡镇工业中的机制纸及纸板、印染、皮革、酒类、制糖、淀粉、罐头等10 个废水重点污染行业,建材(水泥、砖瓦、石灰)、焦炭、铸造、硫磺、铁合金等5 个废气重点污染行业,以及原煤、洗精煤、铁精矿、铜精矿、铅锌精矿等5 个固废重点污染行业的产品产量进行了调查。依据行业排污系数对这些行业中非重点污染源排放的废水、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2)、烟尘、粉尘、固体废物等进行了测算,汇总生成乡镇工业非重点调查数据; 3.对社会生活及其他污染进行了调查,包括除工业生产活动之外的所有社会、经济活动及公共设施的经营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和污水中COD 排放量是依据非农业人口数和人均排放系数测算所得,生活SO2 和烟尘排放量是依据生活及其他煤炭消费量及所含硫份、灰份测算所得。 1998 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统计范围内,下同)为395.3 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00.5 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194.8 亿吨;废水中COD 排放总量1495.6 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COD 排放量800.6万吨,生活废水中COD 排放量695.0 万吨。 1998 年全国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091.4 万吨,其中工业来源的排放量1594.4 万吨,生活来源的排放量497.0 万吨;全国烟尘排放总量1455.1 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1178.5 万吨,生活烟尘排放量276.6 万吨;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1321.2 万吨。 1998 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8.0 亿吨,全国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0.7 亿吨。 1999年中国环境统计年报 1999 年,我国继续加大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由于大力推进“一控双达标”工作,工业污染源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不断提高,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比上年继续减少。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工业废气中烟尘和粉尘以及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均比上年低10%以上。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速度加快,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比重继续加大,生活污水排放量已经超过了工业废水。同时,近两年国家为拉动内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一些城市环保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使城市生活污染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生活污水中COD 排放量增长的幅度低于生活污水排放量增长的幅度,城市生活中二氧化硫、烟尘的排放量分别比上年降低了20%和25.7%。该年度全国12 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1998 年平均下降13.3%,均在国家2000 年总量控制计划目标之内。 1999 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823.2 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上年增加了5.0%;老工业污染源污染治理投资比上年增加了25.2%,其中用于治理废水的资金占投入总量的45.1%,是自1997 年以来继续保持的高比例投入年;新建项目“三同时”污染治理投资191.6 亿元,比上年增加34.9%。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达到历年来的最高值,约占本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0%。 2000年中国环境统计年报 2000 年,我国经济增长加快,综合实力增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二产业增长9%以上。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00 年的环境保护工作又得到了实质性的增强,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工业污染源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不断提高。除二氧化硫(SO2)排放量比上年有所增加以外其他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比上年继续减少或持平。其中,粉尘比上年减少7%,固体废物排放量比上年降低18%,化学需氧量(COD)和烟尘的排放量与上年持平。 2000 年,全国12 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1995 年下降10~15%,12 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均完成了国家下达的2000 年总量控制计划。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污水和废气污染物排放量有明显的趋势:生活污水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连续几年均比上年增加,占排放总量的比率已超过工业废水;生活二氧化硫和生活烟尘排放量则呈现连续下降的趋势,占排放总量的比率几年来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同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一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使城市生活污染的程度得到一定控制。 2000 年,重点环境保护项目的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1060.7 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上年增加了17.2%;老工业污染源污染治理投资为239.4 亿元,比上年增加了56.8%,其中用于治理废水的资金占投入总量的45.8%,是自1997 年以来继续保持的高比例投入;建成投产项目“三同时”污染治理投资260.0 亿元,比上年增加35.7%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达到历年来的最高值,约占本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1%。 2001年中国环境统计年报 2001 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确定了“十五”期间全国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到2005 年,环境污染状况有所减轻,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城乡环境质量特别是大中城市和重点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00 年减少10%,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等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置;“两控区”内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20%,降水酸度和酸雨发生频率有所降低。 2001 年,全国环保工作又取得了新进展。在环境保护投入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政府、企业、会、外资的多元化环保投入渠道,国家对重点治理项目、市政环保设施、环保系统的能力建设等方面重点扶持。污染防治工作继续深化,“十五”重点地区污染治理取得良好开局。加大了环境执法力度,有效遏制了污染反弹,巩固了“一控双达标”成果,工业污染源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表明:2001 年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比上年均有下降,石油类、工业废水中有毒污染物、烟尘、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控制在2001 年国家年度计划指标之内,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2)、工业粉尘排放量与2001 年国家年度排放计划指标基本持平。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污染物排放量比上年有所增加。同时,由于国家继续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一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建成投入运行,使城市生活污染的程度得到进一步控制。2001 年,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8.5%,比上年增加4个百分点。重点环境保护项目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1106.6 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95.7 亿元,老工业污染源污染治理投资174.5 亿元,当年建成 “三同时” 项目环保工程投资336.4亿元。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达到历年来的最高值,占本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15%。

6地址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大羊坊8号(乙)邮 编:100012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监测人 查看详细资料 发表文章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23-04-07 19:04
推荐内容
  • 地铁工程建造技术

    《地铁工程建造技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系统地阐述了地下铁道工程建造的基本理论和技...

  • 第三方检测

    又称公正检验,指两个相互联系的主体之外的某个客体,我们把它叫作第三方。......

  • 矿山地压监测

    内容简介《矿山地压监测》主要介绍了矿山地压监测中常用方法的设备、具体测量步骤、注...

  • 桥梁施工监测与控制

    内容简介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大跨度、高难度的大型复杂桥梁正在被越来越多地...

  • 边坡工程

    基本信息I S B N :9787030290540 作 者:佴磊 徐燕 代树林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出...

  • 国外岩土工程监测仪器

    基本信息书名:国外岩土工程监测仪器 图书编号:2144932 出版社:江苏东南大学 定价:29.0...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7年创刊,是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主办的,我国...

  • 2007工程安全监测技术

    基本信息作 者:刘大义,胡建忠 编出 版 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ISBN:9787508450469...

精彩推荐
精彩推荐

关于本站|免责声明|广告服务|网站地图|网站搜索|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SS订阅

Copyright © 2008-2018 www.jianceren.cn All Rights Reserved
监测人 www.jianceren.cn 安全监测行业最大的门户网站
稿件联系E-mail: admin@jianceren.cn 广告联系:QQ:32334427[请详细说明来意] 电话:13687374912【非诚勿扰】
免责声明:所有论文及相关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或者来源于会员的共享,监测人网站只是一个资源共享和交流的非盈利平台。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批评与指出   湘ICP备14001333号-1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1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