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坝安全自动化监测系统的研制工作,国外始于60年代末,我国起步较晚,开始于70年代末。大坝自动化监测初期,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实施的是单台监测传感器的自动化测量[ii]。这样就只能对少数几种监测传感器进行自动化数据采集和控制,因此,获取的大坝状态的信息量很小.不利于对大坝安全进行全面的分析。到上世纪80年代,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才得到较为成熟地发展,表现在部分观测项目(如混凝土坝的渗流和变形观测)已完全实现自动化监测,一些能表示大坝整体安全性的数据(如最大坝顶位移和总渗透量)可被不断地采集并传输到控制中心以进行分析和处理,但总的来说其自动化水平还比较低,数据分析处理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iii]。
进入90年代中期,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的巨大发展,研制出了大量品种繁多的大坝监测传感器,传感器能对几乎所有的大坝要求的监测项目进行测量,且传感器的精确性、稳定性、可靠性也日渐提高。在此基础上,大坝自动化监测系统也得到蓬勃发展,几乎全部监测项目都实现了自动化监测,数据采集的自动化集成产品(测控装置)、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管理和安全分析系统也纷纷面市,并安装于各种工程实际中,实际应用效果良好[iv]。
随着大坝监测项目的增多,监测传感器数量的加大,不可能实行对单个传感器或传感器组进行独立的自动化监测,需设置中央监控单元进行集中监控,将大坝内外观测综合在一个自动化系统之中。实行大坝全部监测项目的自动化监测,首先采用的是集中式数据采集系统,即在各传感器附近安装遥控转换箱,将多个传感器的输出信号集中,传送给数据采集装置,最后传到坝外微机监控室进行存储管理。这种数据采集方式中,传感器输出信号通过长电缆传送给采集装置,需要克服模拟量通过长电缆传输中遇到的信号衰减和抗干扰难题。因此,传感器测点数量和信号传输距离受到限制,故多应用于中小规模的大坝,如在法国和日本的中小型大坝中应用较多。
为了克服集中式监测系统的不足,满足大坝实际工程监测的需要,又出现了分布式大坝自动化监测系统。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采用分布式数据采集装置取代集中式系统中的遥测转换箱,其中,数据采集装置将传感器输出量转换成数字量进行数据存储和通讯,从而消除了长电缆传输模拟信号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明显地增加了信噪比,提高了测量精度。目前国外采用这种采集方式的大坝监测系统很多,如美国GEOMATION公司的2300系统和SINCO公司的ADAS监测系统,加拿大ROCTEST公司的2380监控系统,意大利的ESSDI和MAMS系统,瑞士SOLEXPERTS公司的GEOMONITOR自动监测系统等[v]。我国分布式大坝安全监测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南瑞集团的DAMS型系统(见图2.3-1)、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的DG型系统、西安联能自动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LNl018型系统和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总厂的FWC型系统[vi]。这些分布式系统己广泛应用于多个大坝工程中,通过工程实践的检验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动化程度很高,技术已渐趋成熟,使大坝安全监测数据自动采集系统的实时性、稳定性和可靠性都有了显著的提高。